2015年10月12日星期一

DSE歷史資源: 歐洲經濟統合時序表 (Timeline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DSE歷史資源: 歐洲經濟統合時序表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年份
事件
備忘
西歐國家情況 (Western Europe)
1947
比荷盧經濟聯盟 (Union Economique Benelux)
荷蘭 (Netherlands),比利時 (Belgium),盧森堡 (Luxembourg) 組成聯盟,促進貨物的自由流動性 (Movement)
1948
歐洲經濟合作組織 (OEEC)
由美國領導下組成,主要目的是分配美國在1947年提出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 中總共130億美元的經濟支援。
1952
歐洲煤鋼共同體 (ECSC: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由法國經濟學家莫奈 (Jean Monnet) 法國外長舒曼 (Robert Schuman) 提出,成員國後稱為內六國 (Inner Six)共享六個國家的煤 (Coal) 及鋼 (Steel) 市場。
1958
歐洲經濟共同體 (EEC)
歐洲煤鋼共同體的進一步發展。
1960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英國 (Britain),奧地利 (Austria),丹麥 (Denmark),挪威 (Norway),葡萄牙 (Portugal),瑞典 (Sweden),瑞士 (Swiss) 組成,稱成「外七國」(Outer Seven)
1962
共同農業市場 (Common agricultural market)
1967
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y)
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進一步發展。其後成員國逐步增加,例如1973年英國,丹麥 (Denmark),愛爾蘭 (Ireland) 加入。
1979
「匯率機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
成員國之間的貨幣掛釣,以穩定貨幣的匯率,為日後使用單一貨幣 (Single currency) 而鋪路。
1986
單一歐洲法案
(Single European Act)
主要內容是計劃1992年推行全面自由及共同市場 (Common Market)
東歐國家情況 (Eastern Europe)
1949
經濟互助委員會 (COMECON)
由蘇聯 (USSR) 領導,主要目的是分配莫洛托夫計劃 (Molotov Plan) 的資金恢復東歐經濟。
1953-64
赫魯曉夫時期 (Khrushchev Period)
赫魯曉夫實施專門化 (Specialization) 經濟政策,東德 (East Germany) 及捷克 (Czech) 負責工業 (Industry)。匈牙利 (Hungary) 及羅馬尼亞(Romania) 負責農業 (Agriculture)。但東歐國家不滿,最後改為多元化 (Diversified) 經濟發展。
1964-82
布里兹尼夫時期
(Leonid Brezhnev Period)
布里兹尼夫提出經濟一體化 (Single Economic Entity) 政策,但東歐國家缺乏興趣,在這時期她們與西歐國家的貿易額反而不斷增加,1970-1984年增加了6.2倍。
冷戰結束後,歐洲經濟正式一體化 (Economic integration for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
1993
歐洲聯盟
(European Union)
歐洲共同體 (EC) 成員國在簽訂《馬城條約》(Maastricht Treaty)後組成。當時成員國有意大利 (Italy),荷蘭 (Netherlands),比利時 (Belgium),盧森堡 (Luxembourg),法國 (France) ,德國 (Germany),英國 (Britain),丹麥 (Denmark),愛爾蘭 (Ireland),希臘 (Greece),西班牙 (Spain) 及葡萄牙 (Portugal)
1993
建立單一市場 (Single Market)
1999
推出單一貨幣 (Single Currency) 歐元 (Euro),取代11個成員國的貨幣。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