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y) (1967)
成員國
|
·
最初成員國:意大利 (Italy),荷蘭 (Netherlands),比利時 (Belgium),盧森堡 (Luxembourg),法國 (France) 及西德。統稱為「內六國」 (Inner Six)。其後成員國持續增加:
o 1973年英國 (Britain),丹麥 (Denmark),愛爾蘭 (Ireland) 加入
o 1981年希臘 (Greece) 加入
o 1986年西班牙 (Spain) 及葡萄牙 (Portugal) 加入
|
成立過程
|
·
在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 (ECSC),歐洲經濟共同體 (EEC),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EURATOM) 合併為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y)。
|
其後的發展
|
·
1962年推行「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
補貼農民生產更多農作物,向農民購買未能以定價出售的農作物。
·
農作物過剩問題嚴重,令EC向農民購買的農作物越積越多,即使1984年推出最高生產配額制度 (Maximum Production Quota System),但仍然未能解決問題。
·
1979年引進「匯率機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
·
成員國之間的貨幣掛釣,以穩定貨幣的匯率,為日後使用單一貨幣而鋪路
·
1986年簽訂《單一歐洲法案》(Single European Act)
·
計劃1992年推行全面自由及共同市場 (Common Market)
·
給予落後成員國更多經濟支援
·
加強共同體對其他非經濟,例如衛生 (Hygiene),安全 (Safety)及環保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等的控制
·
引進過半數投票決議方式,防止議案被單一國定否決
·
給予歐洲議會 (European Parliament) 更多權力
·
** 但一些成員國反對最後兩項,例如英國當時首相戴卓塞爾夫人 (Margaret Thatcher) 反對歐洲更進一步邁向政治統合,並指出統合不能放棄國家自身的傳統及文化等**
|
成員國的分歧
|
·
對共同農業政策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的分歧
·
而共同市場的農產品價格長期超出國際價格,令不少成員國埋怨花費大量金錢資助農民,但最大得益者只得法國的農民。
·
反對政治統合 (Political Integration)
·
一些成員國,例如英國 (Britain) 及丹麥 (Denmark) 等反對歐洲進行經濟以外的統合。當時英國首相戴卓塞爾夫人 (Margaret Thatcher) 指出統合不能放棄國家自身的傳統及文化等。
|
意義及影響
|
·
由於歐洲共同體推行的政策十分成功,而共同市場亦運行得十分成熟,更在1968年徹底廢除內部關稅 (Tariff) 而對外採取一致關稅。為經濟進一步統合而鋪路,最後更在1993年改名為歐洲聯盟 (EU: European Union)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