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歷史資源: 冷戰時序表
年份
|
事件
|
備註
|
1946
|
「鐵幕」(Iron Curtain) 演說
|
邱吉爾(Churchill) 指責第二次大戰因資本主義制度的衝突而造成的說法是錯誤,冷戰爆發。
|
1946
|
中國內戰
(Chinese
Civil War)
(1946
- 49)
|
中國國民黨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及中國共產黨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爆發內戰。美國支援國民黨而蘇聯支援共產黨。最後共產黨勝出。
|
1947
|
杜魯門主義 (Truman Doctrine)
|
美國總統杜魯門 (Truman) 發表演說,要求撥款四億美元支援土耳其及希臘,並表明其外交政策應為協助自由國家對抗內部少數武裝分子。
|
1947
|
「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
|
美國向西歐國家提供戰後經濟支援,總值向歐洲提供130億美元恢復經濟。
|
1947
|
「莫洛托夫計劃」(Molotov Plan)
|
蘇聯向東歐國家提供戰後經濟支援。
|
1948
|
柏林封鎖事件 (Berlin Blockade) (1948-1949
|
史太林 (Stalin) 不容許新貨幣於柏林 (Berlin) 使用,並要求控制整個柏林。於1948年把連接西方地帶及柏林的陸路封閉。
|
1948
|
歐洲經濟合作組織 (OEEC)
|
分配美國的經濟援助及促進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為歐洲經濟統合而鋪路。
|
1949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
成立目的旨在建立軍事同盟保護同盟國及抗衡共產主義
攻擊其中一名成員國皆被視為攻擊全部成員國
|
1949
|
「經濟互助委員會」(COMECON)
|
|
1950
|
韓戰 (Korean War) (1950-1953)
|
北面得到蘇聯支持的朝解民主人民共和國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攻打南面得到美國支持的大韓民國 (Republic of Korea)。韓戰後韓國正式分裂成南韓 (South
Korea) 及北韓 (North Korea)。
|
1953
|
史太林 (Stalin) 去世,由赫魯曉夫
(Nikita
Khrushche) 繼位
|
|
1954
|
柏林會議
(Berlin Conference)
|
蘇聯,美國,法國及英國召開會議,商討德國,韓國及奧地利 (Austria) 的主權分配問題。
|
1955
|
日內瓦高峰會議 (Geneva Summit)
|
蘇聯及西方國家召開會議,商討歐洲安全問題以及限制軍備發展
|
1955
|
華沙公約組織 (Warsaw Pact)
|
共產主義國家的軍事同盟,任何成員國受攻擊,其他成員國會提攻軍事協助。
|
1956
|
匈牙利十月事件 (Hungarian Revolution of 1956)
|
匈牙利爆發革命,人民反對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Hungarian
People’s Republic) 的統治,後被蘇聯鎮壓。
|
1957
|
「艾森豪主義」(the Eisenhower Doctrine):對抗俄國在中東的坐大。
|
|
1957
|
太空競賽
(Space
Race)
|
|
1960
|
U-2 偵察機事件 (U-2 Incident)
|
美國間諜飛機 U-2 被蘇聯擊落,赫魯曉夫 (Nikita
Khrushche) 要求美國道歉,但艾森豪 (Eisenhower) 拒絕
|
1961
|
越戰
(Vietnam
War) (1961-1975)
|
北越於1959年武裝入侵南越,美國介入越戰幫助南越;而中國及蘇聯則幫助北越。最終北越擊敗南越,於1975年統一越南
|
1961
|
柏林危機
(Berlin
Crisis)
|
蘇聯及東德 (East Germany) 封鎖了東西柏林間的邊界,築起柏林圍牆 (Berlin
Wall),增加東德人逃難至西柏林的難度。
|
1962
|
古巴導彈危機 (Cuban Missile Crisis)
|
美國在1962年發現蘇聯在古巴興建飛彈基地,美國要求蘇聯拆除在古巴的飛彈裝置,並下令海,陸軍嚴格檢查古巴的武器輸入。最後蘇聯撤離古巴。
|
1963
|
《核子禁試條約》(Nuclear Test Ban Treaty):防止核武器試驗造成地球過量放射性物質。
|
|
在華盛頓 (Washington) 及莫斯科 (Moscow) 裝設熱線 (Hot Line),雙方領袖可直接聯絡
|
||
1968
|
《不擴散核式武器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停止核武器擴張
|
|
布拉格之春 (Prague Spring)
|
捷克人民要求推行政治改革,但被蘇聯鎮壓。
|
|
1972
|
召開歐洲安全合作會議 (CESC: 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of Europe),有三十四個國家參加
|
|
1975
|
三十五國家簽署《赫爾辛基協定》(Helsinki Agreement),確認二戰後歐洲邊界
|
|
美國及蘇聯共同探索太空
|
||
1979
|
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
|
阿富汗戰爭 (Soviet-Afghan War)
|
親蘇聯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 (Democratic Republic of Afghanistan) 上台後推行親蘇聯政策但遇上反對派反對。
蘇聯於是應要求入侵阿富汗鎮壓反對派。
|
|
1983
|
「星戰計劃」(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 Star Wars)
|
計劃亦以外太空為基礎建立的飛彈防禦網(Missile
Defense System),令蘇聯對美國「保證互相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的情勢改變。
|
1985
|
戈巴卓夫(Gorbachev)
上台
|
推行改革,修補與西方國家的關係以及提倡法蘭克辛那主義 (Sinatra Doctrine),令冷戰結束。
|
1988
|
《中程導彈裁減條約》(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美國及蘇聯同意裁減核武。
|
|
1989
|
1989年開始東歐國家爭取脫離共產主義,例如波蘭 (Poland),匈牙利
(Hungary),東德 (East Germany),捷克 (Czech),保加利亞 (Bulgaria),羅馬尼亞 (Romania),阿爾巴尼亞 (Albania)
|
|
1991
|
「八月政變」(August Putsch)
|
戈巴卓夫 (Gorbachev) 商討應否把蘇聯加盟國 (Republics of the
Soviet Union) 組成新聯邦。反對派發起政變軟禁戈巴卓夫。
|
1991
|
l 戈巴卓夫 (Gorbachev) 自行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一職。而葉利欽及其他加盟國領袖皆同意蘇聯解體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並成立獨立國家聯邦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l 一些加盟共和國先後獨立,例如立陶宛 (Lithuania),格魯尼亞 (Georgia),愛沙尼亞 (Estonia),拉脫維亞 (Latvia),白俄羅斯 (White Russia),烏克蘭 (Ukraine)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