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念室 – 歐洲篇 III】<列強的錯誤判斷>
(Power’s miscalculation)
歷史概念室旨在解釋普遍學生不清楚但十分重要的歷史concept
2016年DBQ第四題問列強戰前的錯誤判斷 (Power’s miscalculation) 是否導致二次大戰 (WWII) 的主要因素。由於教科書沒有提及何謂「列強的錯誤判斷」,因此當時很多學生只能從零碎的史實中找尋答案。
究竟戰前列強有何錯誤判斷而引致一次大戰呢? 以下是被提及較多的錯誤判斷。
1. 奧匈帝國錯判俄國及塞爾維亞的立場
由於奧匈帝國 (Austro-Hungarian Empire) 與塞爾維亞 (Serbia) 的實力存在差距,而且奧匈帝國獲得德國的「空白支票」 (Blank Cheque) 的支持,奧匈帝國及德國本來預期俄國會像1908年的波斯尼亞危機 (Bosnian Crisis) 一樣作出讓步,因此對塞爾維亞採取極強硬的立場,卻料想不到俄國立場十分強硬,同時錯判了三國協約 (Triple Entrene) 的堅固程度,令奧匈帝國及塞爾維亞的衝突推向多國戰爭。
2. 德國對「施里芬計劃」的誤判
德國在戰前制定了「施里芬計劃」(Schlieffen Plan) 作為作戰的計劃,大意是以德國的完善鐵路系統 (Transportation system) 的優勢取道比利時 (Belgium) 以六星期的時間消滅法國,以免德國陷入雙面戰線的危險 (另一邊是俄國)。但這計劃在一次大戰時失敗了。 德國原以為自己有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因而態度十分強硬,同時對奧匈帝國展現出無比的支持,最終使戰爭爆發。
3. 奧匈帝國對英國立場的錯判
在塞拉耶佛暗殺事件 (Sarajevo Assassination) 發生後英國並沒有明確表態絕對支持塞爾維亞及俄國。事實上,英國也是多個強國之中最遲參與戰爭的國家。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而英國則等到8月12日才向奧匈帝國宣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G: dsehistory_johnnyma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