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德國人的英雄 - 希特拉的成魔之路 (上) (Adolf
Hitler)】
在1934年8月2日,德國總統興登堡 (Hindenburg) 離世,但卻沒有舉行總統選舉。希特拉 (Adolf Hitler) 通過法案宣佈總統的權力轉交予當時的總理希特拉。德國為此舉行了全國公投,最終此決定獲得84.6%的德國人支持,令希特拉走上權力的顛峰,繼而逐步實現了他的野心。
究竟一個在1923年因發動「啤酒廳叛變」(The Beer Hall Putsh) 失敗而入獄的人,何以在短短十年間能夠如此成功?
若要了解為什麼希特拉能夠崛起,則必須了解當時歐洲及德國的形勢。德國因為在一次大戰中戰敗而被逼簽訂《凡爾賽條約》(The
Treaty of Versailles),德國因而失去約13%土地,同時失去工業重鎮阿爾薩斯及洛林 (Alsace and Lorraine) 以及賠款66億英鎊等等,令德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同時導致德國人的生治十分痛苦。希特拉正正是生活在這個背景之下,看著當時軟弱的民主政府威瑪共和國 (Weimar Republic) 以及身邊被欺壓的德國人,因而激起了他復興德國的野心。
由於他多年來閱讀種族主義的書籍,同時確信日耳曼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面對威瑪共和國的軟弱外交,他早在1920年代初已經產生了推翻政府的念頭。而剛剛提及的「啤酒廳叛變」則是1923年發動的失敗政變,事後希特拉入獄了一年時間。雖然這次政變失敗,但希特拉在審訊期間的演講使他成為一些群眾心中的英雄,據問當時還有支持者寫信給他。
但當他出獄之後,德國政府因為得到美國的「道斯計劃」 (Dawes Plan) 支援而成功復甦經濟,舒緩了德國人民的憤怒。由於經濟的改善不利於納粹黨 (Nazi Party) 這種極端的政治組織,納粹黨在1924年及1928年的大選只分別取得14及12議席。
正當德國正走向和平復興之路的時候,經濟大衰退 (Great Depression) 在1929年爆發,美國及整個歐洲的經濟受到重大打擊,「道斯計劃」亦因而停止,德國1932年達到六百萬的失業人數。希特拉完美地把握了這次機會,向民眾宣揚他的經濟政策,例如大興基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以及給予更高工資予農民等等。這些承諾加上人民害怕共產主義而導致納粹黨的支持大增,在1930年大選納粹黨獲得了107議席,在1933年更獲得288議席而成為第一大黨。然後就回到了文章首段提及希特拉成為總統。有趣的是,當年的民間公投支持希特拉繼任總統的人數有84.6%,可見希特拉在德國人心目中享有很高地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希特拉確實兌現了競選時的承諾,在違反《凡爾賽條約》的安排停止賠款後,他推出了大量改善經濟的政策,例如大幅提高軍人數目﹑大量製造軍備為侵略作準備以及大量興建公立建設等,使德國在1932至1937年間的國民生產總值提高了一倍,而失業人數亦由1932年的六百萬人下降至1938年的二十萬人。雖然有歷史學家評價他的經濟政策是建基於對外擴張以及戰爭才能成功,因而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政策。但是,希特拉對德國經濟大衰退後的經濟復甦的功勞確實不能被抹殺。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在1930年代希特拉能成為德國人心目中的英雄。
待續…
下一篇【希特拉的成魔之路 (下)】將會介紹希特拉統治下德國的對外擴張﹑對內政策以及如何導致第二次大戰爆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G: dsehistory_johnnyma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