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2日星期日

無奈的歷史人物 – 張伯倫 (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

DSE  歷史  History【無奈的歷史人物張伯倫 (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



張伯倫是英國保守黨 (Conservative party) 的政治家,相信讀過DSE History或讀過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他的大名。1937528日張伯倫正式 成為英國首相 (Prime minister),當時歐洲剛剛面對德國1935年私下破壞凡爾賽條約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重新實行徵兵制 (Conscription) 以及1936年萊茵河區軍事化 (Remilitatization of Rhineland) 的威脅。
張伯倫從上任直至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前一直是綏靖政策 (Appeasement policy) 的擁護者,由於一次大戰帶來的嚴重災難以及當時主流反戰民意,張伯倫十分害怕再次出現大形戰爭,因而一直傾向容忍希特拉 (Hitler) 的侵略以及相信通過談判就可以化解德國對和平的威脅。

當希特拉在1938年入侵蘇台德區 (Sudetenland) 的時候,張伯倫傾向與希特拉作出談判希望避免戰爭,其便便達成了歷史上十分有名的「慕尼黑協定(The Munich Agreement)。當中張伯倫同意德國吞併蘇台德區,但要求德國承諾不再作出侵略。回國後,張伯倫信心十足地向國民發表宣言,指出「這是歷史上第二次英國首相從德國帶回保持尊嚴的和平,我相信這就是我們時代的和平」(This is the second time there has come back from Germany to Downing Street peace with honour. I believe it is peace for our time.)。較為有趣的是當時英國人普遍認同慕尼黑協定。根據記載因為歡迎的民眾過多而導致張伯倫的車輛用了九十分鍾只行駛了14KM (The streets were so packed with cheering people that it took Chamberlain an hour and a half to journey the nine miles (14 km) from Heston to the Palace.)

只可惜當德國在1939年宣佈入侵捷克 (Czech) 後英國很快便意識到所謂的慕尼黑協定只是廢紙一張 (Just a piece of paper)。其後德國在193991日入侵波蘭 (Poland),而張伯倫亦因為飽受國內壓力而在93 日向德國宣戰。

與張伯倫持相反意見的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是英國另一著名的首相丘吉爾 (Winston Churchill),下次會介紹佢!

歷史向來是成敗論英雄。由於綏靖政策的徹底失敗,張伯倫飽受歷史學家批評。主要觀點是認為他過度容忍德國的侵略行動導致英國處於被動的形勢,應該為二次大戰負上責任。

但是,馬後炮向來容易。雖然綏靖政策確實有其缺點,但畢竟英國是民主國家,政黨的決定必須得到人民的民意支持,而1938年英國人的反戰傾向仍然十分普及,同時英國國內亦未為戰爭作好準備。相反,當時張伯倫政府購買折舊的工廠並支持新工廠成立,使英國製造軍備實力提高,使英國有足夠的軍備應付二次大戰,這些功勞不應被抹煞。

只能說張伯倫是一位誠實的政治家,而這一份誠實被希特拉利用了。

英國民眾對張伯倫普遍仍然具有負面看法,例如上年前英國首相卡梅倫在討論脫歐時被現場觀眾嘲諷他是「21世紀張伯倫」(21st century Neville Chamberlain),指他的留歐主張,與張伯倫當時與希特拉簽署《慕尼黑協定》無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G: dsehistory_johnnyma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