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4日星期六

DSE歷史科資源 - 【大人物.大意義 ︳香港篇】

DSE歷史科資源 - 【大人物.大意義 ︳香港篇】

講起香港既抗日史,就不得不提香港既抗日時期港督楊慕琦 (Mark Aitchison Young)

楊慕琦在19419月就命港督,三個月後隨即爆發太平洋戰爭 (Pacific War),可說十分黑仔。經過奮戰後於19411225日向日軍無條件投降,淪為戰俘。由於時值聖誕節,因此後人亦稱之為「黑色聖誕節」淪陷。

楊慕琦的戰俘生涯十分悲慘,除了曾被監禁於半島酒店、台灣及瀋陽外,據說還曾被閞進竹籠。

其後日本無條件投降不久後楊慕琦便在194651日復任港督。由於二次大戰後東亞國家受「大東亞共榮圈」(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的影響而激發起反殖民地化運動 (Decolonization) (DSE東南亞史),為了安撫港人逐漸興起的反殖民地浪潮及恢復港英的管治威信,楊慕琦因此提出「楊慕琦計劃」 (Young Plan),建議成立市議會 (Urban Council),由30名議員組成,三分之二議員為民選,其餘三分一則屬委任;而華人及洋人的比例則分別各佔一半。此乃香港政治上的一項重大改革建議,但可惜直至楊慕琦1947離任時仍然未能落實。

「楊慕琦計劃」失敗的原因眾多,除了因為香港普遍民眾對政治並不熱衷之外,英國的取態亦十分重要。1951年,英國保守黨 (Conservative party)成為執政保守黨對去殖民化並不熱,因此認為「沒有迫切需要」(‘no real demand whatever’) 推動「楊慕琦計劃」

繼任的葛量洪爵士亦曾表示香港與其他英國殖民地不同:「香港和其他殖民地不同,因為香港永遠不可能獨立,它要麼繼續是英國的殖民地,要麼被中國收回,成為廣東省的一部分。」而且,假如香港逐步走向自治,反而会刺激中國提早收回香港。由此可看出英國對香港的政策是建基於與中國的外交關係為前提。

其後英國及香港兩地政府在1952年同時宣佈「香港不會推行大規模的政制改革」。直至1980年代英國推行代議政制前,香港再沒有大型的政治改革運動。

雖然「楊慕琦計劃」,但鼓勵了葛量洪及其後的港督推行局部政治改革,例如委任更多華人非官守成員 (Unofficial members) 到立法局 (Legislative council) 及行政局 (Executive Council) 以及於1952年使市政局恢復民選議席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