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歷史科 日本戰後經濟復甦的成因:
1. 美國的貢獻
(政治):制定新憲法,使日本成為民主政府,不花費軍開支而全力發展經濟
l 天皇失去政治主權
l 日本放棄以戰爭作為國家大方向。
l 擴大選舉權,所有成年人皆可投票
l 解散陸,海軍
l 首相及內閣向人民而非天皇負責
以上政治改革使日本政治體系更完善,官員皆致力改善經濟而非軍事發展,使日本能安心復甦經濟,為日後日本政府重掌政權而鋪路。
(經濟):
Ø 推行改革
l 頒布《農業改革法》,把地主土地收歸國有,再以低價讓給佃農,使大部分農民享有自己土地,增加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例如1950年日本近90%農民享有自己土地。
l 引進新式農業技術,加快農業發展及減低成本,
l 頒布《禁止壟斷法》,解散財閥,以免日本經濟發展不平衡。鼓勵更多商人投資。
Ø 穩定日本經濟
l 1948年頒布《安定經濟九大原則》,解決日本政府開支過多以及物價過多等問題。
l 穩定日元:1949年美國推出道奇計劃,使日元與美元掛鉤,1美元:360日元。
l 提供貸款:1945-1952年間美國共為日本提供了二十多億美元借貸。
l 減輕日本軍費開支:1952年美國與日本簽訂《安全保障條約》,美軍繼續駐守日本,令日本節省了大量軍費開支。
Ø 促進日本工業發展:
l 提供原料,確保原料供應穩定。在1947-1948年間,美國向日本提供的物資分別佔日本進口量77%及67%。
l 認購日本產品:1950年代美國認購了日本25%的出口貨品。
l 1951-1952年安排日本與東南亞國家簽約《三藩市條約》,促進日本與東南亞的外交關係,改善自二戰後的惡劣關係,而且日本也可選擇以出口商品作為戰後賠償,為日本日後打進東南亞市場而鋪路。
(社會):大力發展教育培訓專業人才促進經濟發展
l 1947年頒布《教育基本法》,為日本所有兒童提供九年免費教育。
l 推行低生育政策:1950年代,日本生育率平均只得0.8%。
2.
有利的國際形勢
l 1949年共產黨擊敗國民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擔心共產主義勢力在亞洲的威脅,於是在經濟上扶植日本使日本成為美國一個對抗共產主義的伙伴。
l 韓戰及越戰使日本把握機會向美國提供軍用貨品,令日本經濟得以大力發展。例如日本外匯儲備由1949的2億增至1952年的11.4億。
l 戰後二十年間原料價格低但工業價格高,日本正好是原料入口國及工業品的出口國。
3.
日本政府的政策
Ø 以經濟發展為國家大方向
l 1952年日本政府的國策是「貿易立國」以及「出口第一」。
l 成立「通產省」,制定全國經濟發展計劃,對企業提供技術支援,開發高科技產品。
l 1952年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1955年加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促進日本出口及國內貨幣穩定,加快日本經濟發展
l 1955年推行「經濟自立五年計劃」,實現年均6.5%經濟增長率,讓全國市民向這目標前進。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l 1960年推行「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預計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增加2.7倍。
Ø 重視教育
l 日本政府對教育的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的6.5% (軍事發展只得不多於1%)
l 1960-1970年代,日本政府大力興建及發展大專院校,以支援高技術工業發展,數據顯示,每七個日本人有一個是大學生。
4.
日本人民的優良傳統
l 樂於吸收外來文化及新知識,不會抗拒西方技術。
l 服從性強:日本傳統強調服從天皇,雖然天皇權力在戰後已大為減少,但日本人民這種服從的性格使他們跟著美國及日本政府的政策及方向而行,專注生產,改善經濟。
l 日本優良的企業文化:
日本公司大多由專業經理管理,而非持股人,令公司的管理更有效率。
終身僱用制:增加了員工的歸屬感及穩定就業環境,令經濟大力發展。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sehistoryjohnnymahistory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