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發展以及香港人口變化對都市化的影響:
二十世紀至二戰期間:
·
香港島填海:由於轉口貿易急速發展,令香港島沿海地區人口上升,面對土地供不應求的情況,政府開始進行填海。
·
九龍半島填海:由於香港島未能應付日增上升的香港人口數量,令政府在九龍區開發新住宅,且進行填海工程,增加土地。而「新九龍」亦於二戰後開始發展,例如長沙灣,荔枝角等地。
·
發展大型都市建設:
-運輸建設:九廣鐵路(1910),啟德機場(1936)
-水電設施:中華電力有限公司(1900)
-教育,醫療:香港大學(1912),瑪麗醫院(1937)
二次大戰後:
·
不同地區皆進行增海工程,例如觀塘,灣仔,屯門,荃灣等。
·
市區重建: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及經濟發展,政府推行了大量市區重建,例如在80年代拆掉黃埔船塢,並在附近填海。由在1986年成立「土地發展公司」及1990年成立「都會計劃」,作土地長遠規劃之考慮。
·
新市鎮的開發:原因是為了應付人口過度增長以及配合經濟發展。最早開發的有觀塘,其後是荃灣,屯門,上水等地方。
·
居住環境改善:經濟發達令人民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因此政府推行一系列政策改善人民生活,例如1970年代大量興建公屋,1972年推行「十年建屋計劃」,1978年「居者有其屋計劃」,1988年推出「自置居所貸款計劃」,幫助收入較高的人士自置物業。
·
都市建設:
-運輸建設:地下鐵路(1979)以及香港國際機場(1998)等
-醫療:伊利沙伯醫院(1963),瑪嘉烈醫院(1975)等
-教育:香港中文大學(1963),香港科技大學(1988)等
香港經濟發展以及香港人口變化對社會的影響:
·
核心家庭出現
原因:人口增加以致居住環境狹窄,受西方思想影響婚後與父母分居,組成小型家庭。
·
就業形態轉變:20世紀至二戰期間(a):從事第一產業(農業)。
·
二戰後至1980年:第二產業(製造業),1980年至2000年:第三產業(服務業)
·
普及教育:除了興建大量高等教育學院,政府亦在1971年推行6年免費教育及1978年9年免費教育,使香港人教育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
女性地位提高:教育普及化以及服務業的興起使工種不再依靠勞動為主,令女性擁有自力更新的機會,使女性地位得以提高。
![](https://www.facebook.com/images/emoji.php/v6/f7a/1/16/31_20e3.png)
![](https://www.facebook.com/images/emoji.php/v6/f99/1/16/32_20e3.png)
![](https://www.facebook.com/images/emoji.php/v6/fb8/1/16/33_20e3.png)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