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星期二

DSE history past paper 歷史科 2012試題建議答案 (ESSAY部份) (Q.7)

DSE history past paper 歷史科 2012試題建議答案 (ESSAY部份) (Q.7)
選取課程內任何一個國家,討論它為何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可被視為一個「強國」。

政治方面,日本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可被視為一個「政治強國」。

政治強國指:國家有完善的政治法制以及實施高度民主化。
  • 日本在二十世紀下半葉一直根據於1947年制度的新憲法行事。而1947年的新憲法則是根據「波茨坦條約」修定,以建立一個民主政府。
  • 天皇制度名存實亡:新憲法規定主權在民,天皇只是國家的象徵,負責外交儀式。而且新憲法保障了基本人權,例如言論,集會,出版,信仰等自由。
  • 三權分立制度(立法,行政,司法):1)行政部門在內閣總理大臣之下,成立獨立個體,負責行政工作。(行政)2)司法審判改為由國民直接審查,在最高裁判所長官以及審判官管轄下行使完全獨立的裁判。(司法)3)國會制定的法律以及內閣所發表的命令,有違憲法者一律有權宣告無效(立法)。三權分立為一完善的政治體制,向方不受任何一方所制肘,具有高度獨立性。
  • 實行國會及內閣制:1)國會由日本人民選舉而產出的組織,分為眾議院及參議院,主要行使法律及預算的議決,總理大臣的任命以及條約承諾。2)而內閣的成員中,有一半以上由國會議員選任,相比起明治憲法中內閣主要由天皇所任命而言,新憲法的內閣更有代表性及認受性。而內閣總理大臣則由國會議員之中選任,能充分代表民意,具有民主特質。

經濟方面,日本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可被視為一個「經濟強國」

經濟強國指:經濟發展急速並在全球皆有經濟來往。
  • 與外國的經濟來往及經濟援助:1)東南亞市場:自1951-1952年日本與多國簽訂「三藩市條約」後,日本向許多東南亞國家提供勞工及商品作為賠償,成功打進東南亞市場。在1990年代,日本將65%的經濟援助給予東南亞國家。2)中國市場:日本自1970年起與中國建立緊密外交關係,在經濟上協助中國,例如於1984年日本宣佈將向中國借出4700億日元的貸款。3)美國及外國市場:在韓戰及越戰爆發期間向美國出口了許多工業產品。而且向其他西方國家輸出眾多工業及科技產品。(日本科技於1980年代在全球扮演重要角色)可見日本於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經濟影響力遍及全球。
  • 經濟發展急速:基於盟軍的努力及日本政府的努力,例如美國向日本提供經濟援助,而日本政府亦訂立了許多經濟計劃(國民收入培增計劃)日本於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經濟發展十分急速,例如日本在1960年代經濟增長率平均每年13%,在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十千九百七十五億,超過英,法,西德。,可見日本於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經濟發展十分進步。在1980年代日本長期居於世界經濟第二強國。

軍事方面,日本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可被視為一個「軍事強國」。

軍事強國指:國家軍事實力雄厚,有足夠能力保護國家,而且不主動侵略。
  • 1952年與美國簽訂「安全保障保約」,奠定了日本自衛隊的角色。期後於1957196219671972分別執行四次防衛力擴充計劃,直至1980年代,日本自衛隊海陸軍共有二十七萬多人。而軍中裝備則大多依賴美國供給(自19521965年間因家提供的軍事援助高達五千六百億),期後日本經濟發達後自給自足,因此至1980年代日本已經擁有一支高質量的自衛隊,能保護國家安全。
  • 而且,日本承諾永不主動侵略及復興軍國主義,例如1977年的福田主義明確指出日本絕對不會成為軍事大國,可見日本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採取和平外交政策,不主動侵略。

外交方面,日本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可被視為一個「外交強國」。

外交強國指:與其他國家平等建交,和平相處及在國際上有影響力。
  • 東南亞:日本於1970年代前與東南亞只維持經濟來往,在1977年,福田赳夫提出福田主義,指明日本永遠不會成為軍事大國,並希望與東南亞國家在平等基礎上建立外交關係。福田主義消除了東南亞國家對日本的恐懼,大大改善了東南亞與日本的關係。因此自1980年代起日本大大增加在東南亞的投資,成為貿易伙伴。
  • 中國,南韓:日本於1972年與中國正式建交,並於1978年與中國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與中國關係更為緊密,在1984年日本什至宣佈向中國提供4700億日元貸款。而且,日本亦於1980年代積極與南韓建交,首相中曾根康弘更在1983年訪問南韓,正式開展日韓兩國的外交關係。
  • 美國:1970年代起,日本積極增強與美國的外交關係,例如1975年日本三木首相訪問美國,1979年大平正芳訪美時強調兩國是「建設性伙伴關係」等。大大增強了日本與美國自盟軍佔領後的關係。由以上可見日本與許多國家皆維持平等及和平外交,是外交發達的象徵。
  • 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自1980年代後,日本夢想成為政治及外交強國,於是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例如於1980年代的西方七國高峰會議上支持美國在西歐部署中程導彈。又於1992年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派遣600名自衛隊隊員到東埔寨。可見日本在國際上亦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成為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亞洲國家。

教育方面,日本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可被視為一個「教育強國」。

教育強國指:國家普遍人民接受過教育,高等教育發展成熟及人民有獨立思考。
  • 1947年頒布「教育基本法」起,便強逼日本學生接受6年小學及3年中學的9年免費教育,令日本人民識字率提升至世界數一數二的地位。而且,日本政府自1970年代起積極發展高等教育,興建許多大專學校,大大增加了日本人升讀高等學校的機會,在1970年代的就業人口統計,每7個日本人有1個是大學生。可見日本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人民除了普遍接受過教育外,亦有很大比例是曾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

  • 在課程編制上,日本教育由於必須符合日本戰後需要走向經濟現代化並放棄軍事擴張,課程中廢除了軍國主義及絕對服從天皇等思想,而加入許多西方自由思想,例如民主,人權,和平等思想。令國民相對於明治時期的教育敕語影響下更為思想獨立,政府對外國思想亦持開放態度,令日本人在教育中能培養出批判性思考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

DSE歷史科 history past paper 2012試題建議答案 (ESSAY部份) (Q.2)


DSE歷史科 history past paper 2012 論述題 Q.2

比較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1)  introduction

·         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相同之處是提升了中國人的政治態度,促進中國民主進程,令社會思想更多元化 ,令社會變得動盪。而不同之處則是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與列強關係,但五四運動則使中國與列強關係惡化。

2) 政治: 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同時提升了中國人的政治態度


辛亥革命:孫中山自1894年成立興中會後,以香港為基地,積極發動革命,例如1895年廣州起義,1900年惠州起義等,及後又在1905 成立同盟會,擴大革命規模,繼續發動革命。革命雖然失敗了許多次,但卻激起了中國人反抗清朝外族腐敗無能的統治,提升了中國人的政治參與度。而且,革命分 子的精神亦大大感染了中國人的心靈,例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犧牲,使中國人明白到革命的精神,提高了政治觸覺。(許多華人捐獻給革命分子)
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由一眾北京學生於1919 發起,以"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為口號,主張收回外國在華的特權以及罷免親日官員(曹汝霖,章宗祥等)。這是中國史上首宗學生運動,及後蔓延至全國各地, 許多工人相繼罷工表示支持,單單上海已有七萬人參與罷工。而五四運動成功逼使親日官員下台亦令中國人明白抗爭才能得到要求,令他們的政治參與度增加。


由此可見,兩個運動皆能使中國人花更多精力關心國家事務,而非像從前般政治冷感,勇於參與抗爭運動,可見兩個運動皆提升了中國人的政治觸覺。


3) 政治: 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同時促進中國民主進程


辛亥革命:孫中山建立了同盟會後的其中一個口號是「建立民國」,即建立一個共和制度的政府。加上孫中山不斷強調的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義,主張人民享有選舉權及投票權。大大促進了中國人民對民主的追求及認識,有助中國走向民主。而且,在辛亥革命成功後,1912-1916年由袁世凱任大總統期間,中國實行了四年的共和制度。這是中國自古以來首次實行除帝制外的民主制度,開創中國民主先河,促進中國民主發展。
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首次出現的全國自發性和平抗爭行動,而這種表達意見的方法正正是民主國家常見的,五四運動開創了中國人民和平抗爭的先河,為 中國日後民主鋪路。而且,五四運動加速了新文化運動的出現。在新文化運動中,知識分子鼓吹破舊立新,破舊包括反帝制及舊有中國人保守政治思想,並帶來了許 多西方先進思想,例如民主,人權,自由等。令中國人明白到舊有政治制度已經不合時宜,並開始了解到民主的優點,促進了中國的民主發展。

·           
 由此可見,兩個運動皆開創了中國民主之先河,大大提升了中國人民的政治觸覺,為中國民主而鋪路。

4) 社會: 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同時令社會思想更多元化

辛亥革命:孫中山在革命期間,以檀香山為基地,除了不斷發動革命外,還積極宣揚三民主義(民權,民族,民生),當中民權主義對中國人而言特別新奇,因中國自古以來實行帝制,許多中國人從未想過自己有權利選舉國家領導。期後,孫中山在1905年成立同盟會後透過報章發表革命思想,例如「民報」及「蘇報」,宣傳共和制度。因此辛亥革命也可謂一次大型的思想傳播運動,向國人傳播了許多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令中國社會思想更多元化。
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帶動了新文化運動的出現。而新文化運動的其中一個特色是鼓吹破舊立新,新文化運動的領袖鼓吹破除舊有保守的思想,道德觀,政治觀等,更主張"打倒孔 家店",認為儒家思想是阻礙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最大阻力。同時,他們積極引入西方思想,除了自由,民主,人權等,還有現實主義,功利主義及馬克思主義等,令 中國社會充斥不同思想,令思想更為多元化。


由此可見,兩個運動皆分別引進了西方先進思想,大大破了國人的固有觀念,使他們更易吸收西方思想,令中國思想更為多元化。

5) 社會: 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同時令社會變得動盪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前後共發起了十一次革命,雖然頭十次革命成功被清政府鎮壓,但無可否認革命亦會因革命分子及清政府之間的武裝衝突而導致社會動盪。而且,在辛亥革命雖然成功推翻清政府,但卻未能為中國真正建立長遠的共和制度,袁世凱在1916年稱帝失敗後身亡,中國進入軍時期十二年,不同軍之間互相攻伐(例如直系馮國章,奉系張作霖),令中國社會變得動盪混亂。人民生活比清政府時期更為困苦。
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發生期間,學生罷課而工人罷工支持運動,示威者行為亦十分激烈,例如火燒曹汝霖等人的家,令社會無法正常運作,變得動盪。而且,五四運動引起的新文化運動帶來了共產主義思想,導致中國日後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鬥爭,並為1946-1949中國內戰而埋下種子,造成中國社會動盪。

由此可見,兩個運動皆使中國出現鬥爭對抗,並具有武裝性,使中國社會無法正常運作,令社會變得動盪。

6) 外交: 不同之處是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與列強關係,但五四運動則使中國與列強關係惡化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後的新政府向西方列強重新承認自1842年開始簽訂的條約,又承認英國及俄國於外蒙及西藏的權益及日本在南滿,華北的權益,令西方列強對新成立的政府頗有好感。而且,新政府奉行共和制度,在政治制度上與西方國家不謀而合,令西方列強對新成立政府更有好感,大大修補了自1900年八國聯軍之役後中國與西方之間的惡劣關係。
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主張"外爭國權",認為西方國家不斷欺壓中國。在巴黎和會上中國身為戰勝國卻被逼放棄山東權益,令中國人大感不滿,於是在五四運動上發起反外國運動,例如罷買日貨及美貨,又要求巴黎和會中國代表拒絕在條約上簽署,令中國與外國關係緊張及惡化。


由此可見,辛亥革命後列強因新政府的親善行為而對它大有好感,大大修補了中國與外國的關係。相反,五四運動卻充斥住仇外情緒,加深了中國人的反帝國主義情緒,導致外國與中國關係惡化。這是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的影響的不同之處。

7) 總結


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相同之處是提高了中國人的政治態度,促進中國民主進程,令社會思想更多元化 ,令社會變得動盪。而不同之處則是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與列強關係,但五四運動則使中國與列強關係惡化。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

DSE history past paper 歷史科 2012試題建議答案 (DBQ部份) (Q.4)

DSE歷史科 2012試題建議答案 (DBQ部份) (Q.4)

Q4 (a)戴卓爾夫人對歐洲統合前景有何憂慮?試參考資料F,解釋你的答案。 (3)


答:戴卓爾夫人憂慮各國會主張集中權力於歐洲共同體中心因這造法有機會損害歐洲國家的民族主權。

首先,戴卓爾夫人指出「若試圖壓抑民族身份並集中權力於歐洲共同體的中心,便會危及我們謀求的目標。」直接表明擔心各國以壓抑民族身份為手段達至歐洲統合,而這造法卻偏偏會危及歐洲統合的目標。

其次,戴卓爾夫人以「諷刺」來形容歐洲成員國主張將權力集中於布魯塞爾,以及與蘇聯走相反方向(蘇聯主張權力分散。),可見戴卓爾夫人認為歐洲統合應該權力分散而非集中。


最後,戴卓爾夫人直接指出「各國必須保持各國各自的傳統,國會權力及民族自豪感。」可見戴卓爾夫人反對以損害歐洲國家的民族主權作手段來達至歐洲統合,擔心權力集中於歐洲共同體中心會損害歐洲國家的民族主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4 (B): 你認為雅克德洛爾會有你在題 (A) 所指出戴卓爾夫人的憂慮嗎?試參考資料G,解釋你的答案。(3)


注意學生必須先略略指出戴卓爾夫人的憂慮,再說明雅克德洛爾會否有相同的憂慮。

答:雅克德洛爾不會有戴卓爾夫人的憂慮。
戴卓爾夫人憂慮各國主張集中權力於歐洲共同體中心,因這造法有機會損害歐洲國家的民族主權。但雅克德洛爾並沒有這憂慮。


首先,雅克德洛爾指出「共同實踐主權,亦同時尊重多元。」可見他認為歐洲統合後歐洲各國能保護國家主權,亦能做到尊重其他國家的權利及傳統,以維持多元化發展。

其次,他指出他的工作是將傳統深厚,個性鮮明,歷史悠久的國家聯合起來。間接反映出他十分尊重其他國家自身的傳統及歷史,並會盡力去捍衛,而不會強迫其他國家單一化。
最後,他指出「沒有人會被要求放棄合理的愛國情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4 (C): 1988年以後歐洲的發展,能否印證你在題 (A) 所指出戴卓爾夫人的憂慮?試以1988-2000年間相關史實,解釋你的答案。(5)


注意1:題目限定時段為1988-2000年,必須留意清楚,所有舉出的史例如超出這範圍一概不計算。考評局多次指出考生沒有留意題目所限定的年份。
注意2:所舉史例應遍佈1988-2000年,不應只集中於某時段。
注意3:題目只佔5分,時間限制下不建議以程度作答。當然完全不能印證比小程度上能印證說服力必然較低。


答:1988年以後歐洲的發展只在很小程度上能印證戴卓爾夫人的憂慮。

首先,各國人民及國家在是否加入歐洲共同體一事上保有很大自主權,並不是單純由政府決定。例如1994年挪威公民投票拒絕讓挪威加入歐洲共同體。可見對於國家加入歐洲共同體的決定上公民仍留有絕對權力,歐洲統合並沒有侵犯國家及人民主權。

而德國則在審查加入歐洲共同體沒有違憲時才決定加入。

其次,對於條約及歐洲共同體的政策,成員國有拒絕的權利。例如英國一直拒絕以歐元代替英鎊,而且,在1995年生效的「申根條約」上規定成員國取消邊境檢查 ,英國及愛爾蘭只提供警方信息合作,並沒有取消邊境檢查
最後,歐洲共同體語言眾多,不會強迫成員國放棄自身語言,以保留成員國的語言傳統。例如1993年成立的「歐洲聯盟」語言達23種。


**(小程度部份!雖然如此, 1988年以後歐洲的發展亦很小程度上印謐了戴卓爾夫人的憂慮。


例如在根據單一歐洲法規定,在1993年必須完成單一市場。即確保商品,人員,勞務與資金自由流通而無邊界區域。令歐洲共同體成員國未能享有經濟自主權,缺乏經濟多元化。


在比較之下,仍可見歐洲共同體下成員國保留大部份主權,雖然經濟上被逼單一化,失去國家之間經濟的自主,可是,國家處理統合事務上仍保有很大權力,有權選擇不執行條約及共同體的政策。而人民仍能以公民投票形式決定統合事務,可見1988年以後歐洲的發展只在很小程度上能印證戴卓爾夫人的憂慮。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

DSE history past paper 歷史科 2012試題建議答案 (DBQ部份) (Q.3)

DSE history past paper 歷史科 2012試題建議答案 (DBQ部份) (Q.3)

Q3 (A): 推斷該海報的目的。試參考資料E,解釋你的答案。 (4)


注意:學生可從海報的內容,年份及出版機構推斷其目的。一般而言目的大概是遊說或宣揚某些主張。

該海報的目的是為了呼籲人民打擊黨內走資派以及支持毛澤東。線索如下:

首先,圖中代表紅衛兵的人正拿著鎚子打向代表劉少奇及鄧小平的雙頭獸。而當時劉少奇及鄧小平推行三自一包而被認為是走資派。海報的描繪明顯是為了呼籲更多人民像圖中的紅衛兵般對抗走資派。


其次,圖中的人民大多戴著「紅衛兵」及手持「毛澤東選集」,表示他們是忠於毛澤東的人。而當時毛澤東正發動文革以圖奪取權力,並整肅黨內走資派。因此,圖中 描繪眾多忠於毛澤東的人在背後支持拿著鎚子的紅衛兵,明顯是呼籲更多人民應像背後的紅衛兵一樣站出來反對走資派,支持毛澤東。


最後,海報出自於1967年,當時毛澤東正發動文革以圖奪取權力,並整肅黨內走資派。因此海報出版於1967年,很大機會是為了借此爭取更多人民支持毛澤東,呼籲人民對抗走資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3 (B): 參考資料E,並就你所知。討論文化大革命對中國所造成的短期及長期影響。(6)

注意1:題目沒有限定所寫影響的數量,學生應在約12分鍾內盡量寫越多越好,且選擇自己認為最多篇幅的point寫。
注意2:影響應該指好興壞,不應只論述其中一方。

文革對中國所造成的短期影響如下:

就資料E,在社會上,文革令社會動盪混亂。資料上可見,文革時期人民鼓吹打擊走資派,令走資派與共產主義派之間形成難以解決的衝突。這衝突直至1979年鄧小平上台後實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策才得以放緩。


就我所知,經濟上,文革時期由於長期以階級鬥爭為綱,什至鼓吹「寧吃社會主義的草,不種資本主義的田」,以致當時中國經濟大受破壞,例如1967年工業產值比1966年減少15%,而文革亦使中國國民經濟收入減少五十億元,令中國未能有效推行工業化。


就我所知,外交上,文革使中國與外國關係變得惡劣。文革時期紅衛兵十分仇外,到處燒毀外國建築,衝擊大使國等,而與外國人關係好的中國人亦被稱為漢奸,令其他西方國家十分不滿中國,導致對外關係大受破壞。


文革對中國所造成的長期影響如下:

就資料E,思想上,文革時期中國人民大多手持「毛澤東選集」,思想極受毛澤東左右,只擁立毛澤東個人的思想,導致思現單一化,缺乏獨立思想,缺乏判斷是非黑白的能力。
就我知所,文教上,文革令文化大受衝擊。文革時期紅衛兵鼓吹破舊立新,許多被視為古舊的文物也被紅衛兵所破壞,8億人只能看8個樣版戲,令文學藝術創作停頓,文化大受破壞。

就我知所,教育上,文革導致中國人才斷層。文革時期許多學生受毛澤東鼓吹下成為紅衛兵而放棄學習十年。而且,當時不讀書風氣遍及全國,例如「讀書無用,越讀越蠢」,「知識越多越反動」,令文革十年間中國教育幾乎完全停頓,導致中國在往後數十年間出現人才斷層情況。


就我知所,文革亦使中國領導人得以反思,令往後中國領導人明白群眾運動會大為破壞現代化發展,因此往後的領導人例如鄧小平,便轉了另一種策略實現中國現代化-改革開放,並持續至今。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