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0日星期四

DSE歷史科 (日本) 日本二戰後與亞洲國家的關係

日本二戰後與亞洲國家的關係

1945-1950:
由於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略過許多東南亞國家及中國,以致日本二戰後與它們的關係持續惡劣。亞洲國家一方面仍然仇視日本在二戰時期的侵略行動,另一方面也十分擔心日本軍國主義復興,因此與日本一直保持惡劣關係。

1950年代-1960年代:
這時期日本外交傾向跟隨美國為主,而當時也正值冷戰時期,因此日本與共產主義國家關係並不友善,而傾向支持南韓等資本主義國家。

1.      敵視北韓及中國
l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支持南韓攻打北韓,而日本的立場傾向支持美國,因此與北韓交惡。
l   傳統以來,日本曾對韓國實行長達36年的殖民統治,導致北韓人民痛恨日本。
l   在國家外交上,中日兩國不存在官方關係。中國政府也拒絕承認《三藩市條約》。
l   雖然日本與中國交惡,但雙方在民間仍維持有限度來往,例如1952中日兩國簽訂《第一次中日民間貿易協定》,展開有限度的貿易來往,但兩國政府的外交關係仍然惡劣。

2.      親近南韓
l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支持南韓攻打北韓,而日本的立場傾向支持美國,因此與南韓修補了關係。
l   1965年日本與南韓建立正常外交關係,日本也承認戰爭罪行及向南韓作出戰爭賠償及提供貸款。

3.      修補與東南亞關係並發展純經濟合作
l   1951年美國促使日本與東南亞國家簽訂《三藩市條約》,內容包括制定日本對各被侵略國的賠償安排(實物賠償及勞工賠償),促使日本以輸入工業用品作為戰爭賠償,令日本成功打入東南亞市場,發展經濟關係。
l   日本為東南亞國家建設水力發展廠,鐵路及公路等設備。
l   日本向東南亞國家提供捐款及貸款。

1970年代:
1.      與中國建交
l   由於美國在1970年代改變對抗共產國家的政策,轉為與它們和平共存,因此日本亦受其影響而與中國正式建交外交關係。
l   1972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發展《中日聯合聲明》,宣佈結束戰爭狀態,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l   1978年中日兩國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日本為中國提供政府開發援助。

2.      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
l   1977年日本首相提出福田主義,指出日本絕不會成為軍國大國,並希望與東南亞國家作多方面交往,而非只單純在經濟利益上。
l   福田主義強調日本與東南亞國家建立的外交關係建基於平等上。

1980年代後:
由於1980年代日本經濟實力已直逼歐美國家,而且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也大大減少,因此日本在1980年代得以成為亞洲其中一個大國。

1.      加強與南韓關係
l   1983年日本訪問南韓。
l   20世紀末,兩國共同奪得世界盃足球賽主辦權。

2.      加強與中國的關係
l   1984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訪問中國
l   日本在1984年宣佈向中國提供4700億日元的長期貸款。
l   1980年代起,中國一直是接受最多日本資金援助的國家。
l   訪華日人在1983年的約19萬人增加至1984年的29萬人。

3.      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
l   日本於1980年代大大增加於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影響力,例如1986-1989年間日本對東盟成員國投資增加了五倍之多,至1993年再增多5倍。
l   日本大力向東南亞國家提供經濟援助,例如1990年代日本向東南亞國家提供了65%對外經濟協助。

l   1992年日本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派遣600名自衛隊隊員到東埔寨。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sehistoryjohnnymahistory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