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星期五

DSE歷史科 (香港) 二十世紀香港的社會發展

DSE歷史科 (香港) 二十世紀香港的社會發展

20世紀初至二戰大戰結束的人口特點:

·        香港人口數量:持續上升,二戰時才下降。
-例如1921年人口是60多萬,至1931年已增至80多萬,主要原因是中國軍閥內戰,令許多中國人逃離至香港。
1938年日軍佔領廣州,約75萬中國人逃至香港避離,令香港人口增至160萬。
-及後日本侵略香港,實施歸鄉政策,令香港人口下降至60萬。

·        香港人口結構:男多女少(1911年:男女平例約184100),原因是逃離至香港的人以打工為主。

·        香港人口分佈:香港島及九龍沿海地區是香港人普遍聚居地方,除了因為香港島附近令轉口貿易的帶動以致十分發達,以及後來政府為舒緩香港人口壓力而發展九龍沿海地區,例如興建九龍鐵路以及西九龍碼頭等,令香港人開始聚居九龍區(例如1931年九龍區住有24萬香港人)

二次大戰後至1970年代的人口特點:

·        香港人口數量:持續以高幅度上升
-香港人口數量持續上升主要受中國所影響,例如1946年國共內戰,1958-1961年大躍進三年經濟困難,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等,這些中國災難以致許多中國人逃難至香港。
-出生率提高:而且,香港在戰後經濟發展穩定,以致香港出生率大大提高,導致「嬰兒潮」的出現,例如出生人數由1951年的68500增至1961年的108726人。
-死亡率下降:醫療水平提高令死亡率下降,例如死亡人數由由1951年的20580下降至18738人。

·        香港人口結構:年青化(15歲至64歲勞動人口佔大多數)以及男女比例平均(1970年:103.5100)
·        香港人口分佈:主要集中在香港島,九龍及新九龍,例如1961年,香港島有約100萬人,九龍約有72萬,新九龍約有85萬。

1970年代後香港人口特點:

·        香港人口數量:持續以低幅度增長。
-主要原因是中國內地政局開始穩定,而且香港人教育水平提高亦開始遲婚或不婚,令出生率下降。同時,醫療水平持續提高亦使死亡年齡拖遲。

·        香港人口結構:人口老化:15歲以下人口比例減少。而25-54歲人口比例則增加,因此在「嬰兒潮」期間出生的人長大。
·        男女比例平衡:1996年:100.2100
·        人口分佈:由於香港人口急速增加,新界區新市鎮開始開發,人口遠超香港島及九龍區。例如1991年新界區人口已有200多萬,超越香港島及九龍區人數的總和。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