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2日星期六

DSE歷史科 (中國) 晚清改革失敗原因

DSE歷史科 晚清改革失敗原因:

1. 改革缺乏誠意
l   即使清政府於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承諾用九年時間完成立憲。但1911年清政府成立的內閣中,13名大臣卻有8名是滿人,7人是皇族,令人質疑清政府根本並非全心推動改革及下放權力予有才能的漢人,只因大勢所逼而勉強推行改革。
l   1908年承諾用九年時間立憲,後來在人民及革命軍壓力下改為1912年立憲,政策朝令夕改,缺乏誠意。
l   慈禧太后暗暗表示十分厭惡西方事物,改革只因大勢所逼,希望挽回國人的信任及外國的尊重。

2. 缺乏領導人才
l   曾主持洋務運動的李鴻章和劉坤一等人分別在19011902年去世。
l   1909年把新軍訓練得十分出色的袁世凱被革職。
l   督辦政務處由滿人榮祿管理,此人只為鞏固自己權力而非全意推動改革。
l   外務部及練兵處由慶親王管理,但他對外交及軍事的改革並不熟悉。
l   教育改革缺乏全面規劃,大多靠地方官員自己推行,例如張之洞在湖北興建師範學校。

3. 缺乏資金
l   由於清政府連年戰事,加上多場戰事敗於外國後需負上大筆賠償,以致清政府財政狀況惡劣,例如1901年《辛丑條約》規定賠償為45千萬兩。
l   由於資金所限,許多改革未能落實或全面落實,例如新軍訓練只限陸軍,未能訓練海軍。
l   即使清政府允許各省自行提高稅率增加改革經費,但當中大部分只落入貪官手中,只有很少數落入改革用途上。

4. 缺乏人民支持
l   由於改革缺乏誠意,革命派借助這點不停攻擊及抹黑晚清改革,使晚清改革在人民心中留下不好印象
l   取消科舉試令許多寒窗苦讀的考生失去希望,令他們加入反清陣營,反對教育改革。
l   清政府允許各省自行提高稅率增加改革經費,稅收大增令人民生活困苦,對改革開始感到不滿。

l   在外國回流的學生吸收了許多革命及民主自由思想,在意識到清政府並非全心全意推行改革時便希望借推翻滿清挽救中國而非支持晚清改革。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sehistoryjohnnymahistory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DSE歷史科 (中國) 晚清改革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失敗

晚清改革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失敗

1.(政治)
小程度成功:  開創中國憲政先河
l   清政府派官員出外考察有助吸引外國憲政成功的經驗,加速中國憲政改革。
l   允許人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等自由。
l   1909年各省的諮議局選舉當選議員吸收管理經濟,憲政改革有助培養他們的政治管理才能,為日後中國政治改革而鋪路。

大程度失敗:
l   清政府無意下放權力,例如即使清政府於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承諾用九年時間完成立憲。但1911年清政府成立的內閣中,13名大臣卻有8名是滿人,7人是皇族
l   1908年承諾用九年時間立憲,後來在人民及革命軍壓力下改為1912年立憲,政策朝令夕改,沒有計劃。
l   資政局一半議員是由清政府任命,可見清政府根本沒有打算全面實行普選。

2.(軍事)
小程度上成功: 建設了一支現代化軍隊
l   1903年成立練兵處訓練現代化軍隊,設備及訓練方式皆是參照外國國家。
l   1911年止共訓練了27萬新兵。

大程度上失敗:
l   新軍大多只聽命於訓練者而非國家,袁世凱什至在1911年帶領新軍威脅清政府放棄政權。
l   只著眼於陸軍,缺乏對海軍的支援。
l   雖然軍事改革確實建立了一支現代化軍隊,但他們只聽命於袁世凱而非國家,清政府更諷刺地覆亡於這支自己建立的軍隊上,可見軍上改革沒不太成功。

3.(經濟)
小程度上成功: 促進中國經濟現代化
l   全國鐵路建設超過6000公里
l   1907年成立浙江工業銀行及1908年成立大清銀行為許多商鋪提供貸款

大程度失敗:
l   清政府未能向列強收回之前訂立的不平等條約,許多外國貨品免稅收入口中國,大大打擊中國本土商鋪發展。
l   一些清政府建立的鐵路被劃入列強的勢力範圍。
l   清政府之前簽訂的戰爭賠償仍未還清,由於資金缺乏而未能對經濟改革提供經濟支援。

4.(教育)
成功:培養了現代化人才
l   改革考試制度有助檢討中國長久以往培訓人才的制度,引入西方考試內容有助他們吸收西方事物,有助國家長遠發展。
l   留學學生吸收了西方事物回國,有助國家日後推行現代化措施。

失敗:
l   許多教育改革沒有全國同時實行。
l   教育改革缺乏全面規劃,大多靠地方官員自己推行,例如張之洞在湖北興建師範學校。
l   取消科舉試令許多寒窗苦讀的考生失去希望,令他們加入反清陣營,反對教育改革。(在鞏固晚清政權上是失敗的)
l   在外國回流的學生吸收了許多革命及民主自由思想,成為日後反清的勢力。(在鞏固晚清政權上是失敗的)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sehistoryjohnnymahistory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2014年2月21日星期五

DSE歷史科 (中國) 晚清改革的措施

晚清改革的措施在DSE課程中相對不重要,學生可大約知道其內容便可。

晚清改革的措施:

政治
廢除陳舊官僚機構:
l   廢止「捐納」(1901)
l   詹事府合併入瀚林院(1901)
l   撤銷雲南,湖北和廣東的巡撫建制

建立新官署:
l   成立督辦政務處(1901),監督改革推行。
l   成立外務部取代總理衙門(1901)
l   鐵路局及礦務局合併成商部(1903)
l   成立巡警部(1905)

憲政改革:
l   1905年派官員到歐洲國家考察當地憲法。
l   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承諾用九年時間完成立憲。
l   1909年成立省諮議會,引入選舉制度。
軍事
l   廢武舉
l   一年內減少20-30%綠營及防勇(1901)
l   創辦武備學堂(1901)
l   令鐵良子袁世凱在北京訓練新軍,加強國防力量。
l   建立練兵處(1903),培訓現代化軍隊。
教育
l   瀚林院學士開設政治經濟考試(1901)
l   徵召留學生回國任職
l   以時事論策取代「8股文」成為考試內容(1902)
l   各省級書院改為分科大學堂,府級書院改為中等學堂等。教授課程包括儒家的「四書」及「五經」等。(1901)
l   派學生出國留學
l   廢取科舉考試(1905)
社會
l   允許滿漢通婚(1902)
l   廢除女性纏足的傳統(1902)
l   禁止吸食鴉片(1906)
經濟
l   設立農業學院及工業學院
l   十年內承諾修建一萬公里鐵路加快經濟交易
l   草擬國家財政預算(1910)
l   開辦國營銀行及私營銀行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sehistoryjohnnymahistory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2014年2月20日星期四

DSE歷史科 (日本) 日本二戰後與亞洲國家的關係

日本二戰後與亞洲國家的關係

1945-1950:
由於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略過許多東南亞國家及中國,以致日本二戰後與它們的關係持續惡劣。亞洲國家一方面仍然仇視日本在二戰時期的侵略行動,另一方面也十分擔心日本軍國主義復興,因此與日本一直保持惡劣關係。

1950年代-1960年代:
這時期日本外交傾向跟隨美國為主,而當時也正值冷戰時期,因此日本與共產主義國家關係並不友善,而傾向支持南韓等資本主義國家。

1.      敵視北韓及中國
l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支持南韓攻打北韓,而日本的立場傾向支持美國,因此與北韓交惡。
l   傳統以來,日本曾對韓國實行長達36年的殖民統治,導致北韓人民痛恨日本。
l   在國家外交上,中日兩國不存在官方關係。中國政府也拒絕承認《三藩市條約》。
l   雖然日本與中國交惡,但雙方在民間仍維持有限度來往,例如1952中日兩國簽訂《第一次中日民間貿易協定》,展開有限度的貿易來往,但兩國政府的外交關係仍然惡劣。

2.      親近南韓
l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支持南韓攻打北韓,而日本的立場傾向支持美國,因此與南韓修補了關係。
l   1965年日本與南韓建立正常外交關係,日本也承認戰爭罪行及向南韓作出戰爭賠償及提供貸款。

3.      修補與東南亞關係並發展純經濟合作
l   1951年美國促使日本與東南亞國家簽訂《三藩市條約》,內容包括制定日本對各被侵略國的賠償安排(實物賠償及勞工賠償),促使日本以輸入工業用品作為戰爭賠償,令日本成功打入東南亞市場,發展經濟關係。
l   日本為東南亞國家建設水力發展廠,鐵路及公路等設備。
l   日本向東南亞國家提供捐款及貸款。

1970年代:
1.      與中國建交
l   由於美國在1970年代改變對抗共產國家的政策,轉為與它們和平共存,因此日本亦受其影響而與中國正式建交外交關係。
l   1972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發展《中日聯合聲明》,宣佈結束戰爭狀態,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l   1978年中日兩國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日本為中國提供政府開發援助。

2.      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
l   1977年日本首相提出福田主義,指出日本絕不會成為軍國大國,並希望與東南亞國家作多方面交往,而非只單純在經濟利益上。
l   福田主義強調日本與東南亞國家建立的外交關係建基於平等上。

1980年代後:
由於1980年代日本經濟實力已直逼歐美國家,而且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也大大減少,因此日本在1980年代得以成為亞洲其中一個大國。

1.      加強與南韓關係
l   1983年日本訪問南韓。
l   20世紀末,兩國共同奪得世界盃足球賽主辦權。

2.      加強與中國的關係
l   1984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訪問中國
l   日本在1984年宣佈向中國提供4700億日元的長期貸款。
l   1980年代起,中國一直是接受最多日本資金援助的國家。
l   訪華日人在1983年的約19萬人增加至1984年的29萬人。

3.      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
l   日本於1980年代大大增加於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影響力,例如1986-1989年間日本對東盟成員國投資增加了五倍之多,至1993年再增多5倍。
l   日本大力向東南亞國家提供經濟援助,例如1990年代日本向東南亞國家提供了65%對外經濟協助。

l   1992年日本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派遣600名自衛隊隊員到東埔寨。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sehistoryjohnnymahistory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2014年2月18日星期二

DSE歷史科 (香港:學生論文)討論20世紀期間香港經濟發展在不同階段的特徵

以下只供參考,不設評分及評語

討論20世紀期間香港經濟發展在不同階段的特徵

香港於20世紀經濟發展共有五個特徵,以下將分時期討論。

第一階級是1900-50年,香港經濟的發展的特徵是發展轉口經濟。由於香港地理位置位於中西之間的交匯點,海港有12米深並且可容納15艘大型貨輪,因此政府將其發展成轉口港,換言之當時正是發展轉口經濟。另外,由於1911政府建立九廣鐵路,以及1936建立啟德機場,於是便造就許多中國貨品轉來香港再運至西方,或者西方貨品轉來香港西運到中國,因此可證實當時是發展轉口經濟。由此可見,00-50年,香港經濟的發展的特徵是發展轉口經濟。

第二階段是 1951-79年,香港經濟發展的特徵是倚賴中國支援。由於其時中國是發展工業經濟,同時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許多商業家因害怕共產主義而帶同人才和資金來到香港,例如:當時中國所帶來的資金有5億美元,而那此商業家立即為香港建立了許多工業設施,從而令香港發展工業經濟,因此當時香港發展工業經濟是倚賴中國支援。而且當時中國因發生許多政治運動,例如:1952年土地改革運動,文化大革命,令許多中國年輕男子逃離到香港,這為香港提供了許多廉價勞動力,並有利發展成衣,紡織等工業,因此當時工業是倚賴中國支援。

第三階段是1951-79年,香港經濟發展的特徵是發展工業經濟。由於當時剛剛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國方開始發展經濟,而民眾亦開始富裕,漸漸對工業產品需求增加,於是香港於此時便大量制造工業產品輸往外國,因此我們可見其時正發展工業經濟口。另外,香港於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亦制造大量紡織品、鐘錶、電子等產品,而且於1979年工業出口佔總出口約70%,可見其時正發展工業經濟。因此,51-79年,香港經濟發展的特徵是發展工業經濟。

第四階段是1980-97年,香港經濟發展的特徵是減少工業發展。由於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其時中國以租金便宜,原材料便宜,人力便宜來吸引許多工業家往中國設廠,這自然令香港工業減少,並減少工業發展。另外,由於東南亞、韓國、台灣等地區都積極發展經濟,使香港工業競爭力減少,從而使香港工業都撤離,因此香港減少了工業發展。所以,80-97,香港經濟發展的特徵是減少工業發展。

第五階段是1980-97年,香港經濟發展的特徵是倚靠香港政府政策。由於80-97年香港發展多元化經濟包括金融、貿易、運輸第,都需要大量有相關知識的人才,而香港政府則於1971推行六年免費教育,並於80年代發展大專教育,輸出許多人才,從而他們去發展多元化經濟。另外,香港政府於1983年亦與美國政府進行貨幣掛鉤政策,將1美元兌7.8港元。這政策保障了許多來港商人的利益,從而吸引更多人來港投資,發展多元化經濟。因此,80-97年,香港經濟發展特徵是倚靠香港政府政策。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

2014年2月16日星期日

DSE歷史科 (日本) 日本戰後經濟復甦的成因

DSE歷史科 日本戰後經濟復甦的成因:

1.      美國的貢獻
(政治):制定新憲法,使日本成為民主政府,不花費軍開支而全力發展經濟
l   天皇失去政治主權
l   日本放棄以戰爭作為國家大方向。
l   擴大選舉權,所有成年人皆可投票
l   解散陸,海軍
l   首相及內閣向人民而非天皇負責
以上政治改革使日本政治體系更完善,官員皆致力改善經濟而非軍事發展,使日本能安心復甦經濟,為日後日本政府重掌政權而鋪路。

(經濟)
Ø  推行改革
l   頒布《農業改革法》,把地主土地收歸國有,再以低價讓給佃農,使大部分農民享有自己土地,增加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例如1950年日本近90%農民享有自己土地。
l   引進新式農業技術,加快農業發展及減低成本,
l   頒布《禁止壟斷法》,解散財閥,以免日本經濟發展不平衡。鼓勵更多商人投資。

Ø  穩定日本經濟
l   1948年頒布《安定經濟九大原則》,解決日本政府開支過多以及物價過多等問題。
l   穩定日元:1949年美國推出道奇計劃,使日元與美元掛鉤,1美元:360日元。
l   提供貸款:1945-1952年間美國共為日本提供了二十多億美元借貸。
l   減輕日本軍費開支:1952年美國與日本簽訂《安全保障條約》,美軍繼續駐守日本,令日本節省了大量軍費開支。


Ø  促進日本工業發展:
l   提供原料,確保原料供應穩定。在1947-1948年間,美國向日本提供的物資分別佔日本進口量77%67%
l   認購日本產品:1950年代美國認購了日本25%的出口貨品。
l   1951-1952年安排日本與東南亞國家簽約《三藩市條約》,促進日本與東南亞的外交關係,改善自二戰後的惡劣關係,而且日本也可選擇以出口商品作為戰後賠償,為日本日後打進東南亞市場而鋪路。

(社會):大力發展教育培訓專業人才促進經濟發展
l   1947年頒布《教育基本法》,為日本所有兒童提供九年免費教育。
l   推行低生育政策:1950年代,日本生育率平均只得0.8%

2.      有利的國際形勢
l   1949年共產黨擊敗國民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擔心共產主義勢力在亞洲的威脅,於是在經濟上扶植日本使日本成為美國一個對抗共產主義的伙伴。
l   韓戰及越戰使日本把握機會向美國提供軍用貨品,令日本經濟得以大力發展。例如日本外匯儲備由19492億增至1952年的11.4億。
l   戰後二十年間原料價格低但工業價格高,日本正好是原料入口國及工業品的出口國。

3.      日本政府的政策
Ø  以經濟發展為國家大方向
l   1952年日本政府的國策是「貿易立國」以及「出口第一」。
l   成立「通產省」,制定全國經濟發展計劃,對企業提供技術支援,開發高科技產品。
l   1952年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1955年加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促進日本出口及國內貨幣穩定,加快日本經濟發展
l   1955年推行「經濟自立五年計劃」,實現年均6.5%經濟增長率,讓全國市民向這目標前進。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l   1960年推行「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預計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增加2.7倍。

Ø  重視教育
l   日本政府對教育的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的6.5% (軍事發展只得不多於1%)
l   1960-1970年代,日本政府大力興建及發展大專院校,以支援高技術工業發展,數據顯示,每七個日本人有一個是大學生。

4.      日本人民的優良傳統
l   樂於吸收外來文化及新知識,不會抗拒西方技術。
l   服從性強:日本傳統強調服從天皇,雖然天皇權力在戰後已大為減少,但日本人民這種服從的性格使他們跟著美國及日本政府的政策及方向而行,專注生產,改善經濟。
l   日本優良的企業文化:
日本公司大多由專業經理管理,而非持股人,令公司的管理更有效率。

終身僱用制:增加了員工的歸屬感及穩定就業環境,令經濟大力發展。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sehistoryjohnnymahistory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