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星期五

DSE歷史科 (香港) 香港經濟發展及人口轉變對香港的影響

 香港經濟發展以及香港人口變化對都市化的影響:

二十世紀至二戰期間:

·        香港島填海:由於轉口貿易急速發展,令香港島沿海地區人口上升,面對土地供不應求的情況,政府開始進行填海。

·        九龍半島填海:由於香港島未能應付日增上升的香港人口數量,令政府在九龍區開發新住宅,且進行填海工程,增加土地。而「新九龍」亦於二戰後開始發展,例如長沙灣,荔枝角等地。

·        發展大型都市建設:
-運輸建設:九廣鐵路(1910),啟德機場(1936)
-水電設施:中華電力有限公司(1900)
-教育,醫療:香港大學(1912),瑪麗醫院(1937)


二次大戰後:

·        不同地區皆進行增海工程,例如觀塘,灣仔,屯門,荃灣等。
·        市區重建: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及經濟發展,政府推行了大量市區重建,例如在80年代拆掉黃埔船塢,並在附近填海。由在1986年成立「土地發展公司」及1990年成立「都會計劃」,作土地長遠規劃之考慮。

·        新市鎮的開發:原因是為了應付人口過度增長以及配合經濟發展。最早開發的有觀塘,其後是荃灣,屯門,上水等地方。

·        居住環境改善:經濟發達令人民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因此政府推行一系列政策改善人民生活,例如1970年代大量興建公屋,1972年推行「十年建屋計劃」,1978年「居者有其屋計劃」,1988年推出「自置居所貸款計劃」,幫助收入較高的人士自置物業。

·        都市建設:
-運輸建設:地下鐵路(1979)以及香港國際機場(1998)
-醫療:伊利沙伯醫院(1963),瑪嘉烈醫院(1975)
-教育:香港中文大學(1963),香港科技大學(1988)

香港經濟發展以及香港人口變化對社會的影響:

·        核心家庭出現
原因:人口增加以致居住環境狹窄,受西方思想影響婚後與父母分居,組成小型家庭。

·        就業形態轉變:20世紀至二戰期間(a):從事第一產業(農業)。
·        二戰後至1980年:第二產業(製造業),1980年至2000年:第三產業(服務業)

·        普及教育:除了興建大量高等教育學院,政府亦在1971年推行6年免費教育及19789年免費教育,使香港人教育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        女性地位提高:教育普及化以及服務業的興起使工種不再依靠勞動為主,令女性擁有自力更新的機會,使女性地位得以提高。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

DSE歷史科 (香港) 二十世紀香港的社會發展

DSE歷史科 (香港) 二十世紀香港的社會發展

20世紀初至二戰大戰結束的人口特點:

·        香港人口數量:持續上升,二戰時才下降。
-例如1921年人口是60多萬,至1931年已增至80多萬,主要原因是中國軍閥內戰,令許多中國人逃離至香港。
1938年日軍佔領廣州,約75萬中國人逃至香港避離,令香港人口增至160萬。
-及後日本侵略香港,實施歸鄉政策,令香港人口下降至60萬。

·        香港人口結構:男多女少(1911年:男女平例約184100),原因是逃離至香港的人以打工為主。

·        香港人口分佈:香港島及九龍沿海地區是香港人普遍聚居地方,除了因為香港島附近令轉口貿易的帶動以致十分發達,以及後來政府為舒緩香港人口壓力而發展九龍沿海地區,例如興建九龍鐵路以及西九龍碼頭等,令香港人開始聚居九龍區(例如1931年九龍區住有24萬香港人)

二次大戰後至1970年代的人口特點:

·        香港人口數量:持續以高幅度上升
-香港人口數量持續上升主要受中國所影響,例如1946年國共內戰,1958-1961年大躍進三年經濟困難,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等,這些中國災難以致許多中國人逃難至香港。
-出生率提高:而且,香港在戰後經濟發展穩定,以致香港出生率大大提高,導致「嬰兒潮」的出現,例如出生人數由1951年的68500增至1961年的108726人。
-死亡率下降:醫療水平提高令死亡率下降,例如死亡人數由由1951年的20580下降至18738人。

·        香港人口結構:年青化(15歲至64歲勞動人口佔大多數)以及男女比例平均(1970年:103.5100)
·        香港人口分佈:主要集中在香港島,九龍及新九龍,例如1961年,香港島有約100萬人,九龍約有72萬,新九龍約有85萬。

1970年代後香港人口特點:

·        香港人口數量:持續以低幅度增長。
-主要原因是中國內地政局開始穩定,而且香港人教育水平提高亦開始遲婚或不婚,令出生率下降。同時,醫療水平持續提高亦使死亡年齡拖遲。

·        香港人口結構:人口老化:15歲以下人口比例減少。而25-54歲人口比例則增加,因此在「嬰兒潮」期間出生的人長大。
·        男女比例平衡:1996年:100.2100
·        人口分佈:由於香港人口急速增加,新界區新市鎮開始開發,人口遠超香港島及九龍區。例如1991年新界區人口已有200多萬,超越香港島及九龍區人數的總和。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

DSE歷史科 (香港) 二十世界香港華人政治團體

DSE歷史科 二十世紀香港華人政治團體

二次大戰前主要的華人社團:
二次大戰前華人社團大多不涉及政治因素,以向港人提供福利為主。

慈善團體:以社會民生為主,較少涉及政治。
-東華醫院於1872年落成,主要工作以醫療為主。
-保良局在1878年成立,宗旨是「防範誘拐,保障婦孺」,針對社會治安。
-在政治方面:1922年東華醫院協助政府反對海員罷工。而在省港大罷工期間,東華醫院及保良局則作為市民與港英政府的溝通橋樑,舒解人民不滿。
  
華人互助社團:主要幫助從外地來港工作的市民。
-同鄉會,宗親會,街坊福利會:主要職責是排難解紛,介紹職業,經濟支援等,以幫助從外地來港工作的市民。

工會:為工人爭取權益的社團。
-例如1908年成立的「中國研機書塾」
-曾發起或支援多次罷工行動,例如1922年海員罷工及1926年省港大罷工
-政府在二戰前一直猜忌工會,不承認他們的合法地位。

鄉事組織:以協助及解決新界市民訴求為主的團體
-例如1926年新界人民因與政府在土地回收上有衝突而成立了新界鄉議局保障自己利益。
-及後政府在新界推行新政策時多咨詢新界鄉議局的意見再推行。


二戰後主要的華人社團:
由於政府在二戰後推行許多民生福利的政策,一些二戰後才出現的華人社團開始較注重香港的政治議題,而非著重市民的福利。

工會:工會的地位得到政府承認,並改組成政黨參與政治活動。
1948年政府承認工會的合法地位。
-香港暴動後工會的影響力日增,政府於是開始吸納更多工會成員進入行政機關,例如1977年改組勞工顧問委員會,添加工會代表。
-一些工會改組成政黨,例如工聯會。香港政府亦十分重視這些政黨的地位,並委任工聯會的代表進入立法局。

香港政黨:
-六七暴動後許多香港政黨成立,例如香港民主同盟。這些政黨為香港人表達政治及民生訴求,令政府不得不重視他們的意見。
-一些政黨在19801990年代更不斷狀大,例如匯點及香港民主同盟於1994年合併成民主黨,當中許多領袖皆成為了立法局議員。
-民建聯:主要代表社會中下層華人及「親中」的利益。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

2014年1月28日星期二

DSE歷史科 (香港) 二十世紀香港華人政治領袖類型

DSE歷史科 二次大戰前主要的華人領袖:

二次大戰前主要的華人領袖類型:

1. 買辦及行商
-東華醫院的12名「倡建總理」大多由著名華人買辦或行商擔任,例如黃勝。

2. 受西方教育的富有華人
-例如何東是歐亞混血兒,在1898年擔任東華醫院主席
-李樹芳曾留學英國,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在1937-1941年擔任立法局非官非議員。
-周壽臣在1926年省港大罷工後被任命為行政局非官守議員。

        以上華人領袖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大多擔當政府與香港市民溝通的中介者。例如在1926年省大罷工期間,他們隨了站在港英政府的立場,同時亦協助維持社會安穩,向港英政府反映香港人民意見。



        雖然如此,這些華人領袖並不享有實權,而政府當時委任的華人大多是服從政府的決策,因 此華人政府角色並不明顯。

二次大戰後主要的華人領袖類型:

1. 新興富商:二次大戰後成功把握商機致富的商人例如李家誠,包玉剛等人由於社會威望高,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2. 受高等教育人士:由於政府在1978年提供九年免費教育並大力興建高等學院,使香港培養了更多專業人士,例如李柱銘是大律師,曾於英國留學,在1991年當上立法局議員。

3.華人政務官:例如曾蔭權,陳方安生等人,在政府機關中工作多年,成為香港華人政治領袖。

4. 功能團體領袖二戰後一些新興功能團體出現,例如1952年張有興成立公民協會。
  -張有興在1957年向政府建議改革立法局議席的安排。
  -1967年建議政府推行免費小學教育。
  -香港暴動後工會的影響力日增,政府於是開始吸納更多工會成員進入行政機關,例如1977年改組勞工顧問委員會,添加工會代表。
         -由工會轉為工聯會的議員,例如李卓仁。

5. 政黨成員:
匯點及香港民主同盟於1994年合併成民主黨,當中許多領袖皆透過直選成為了立法局議員。
-1992年成立的民建聯代表低下層人民及親中的意見,部份成員加入了立法局成為議員。
-李鵬飛創立了自由黨,曾任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及行政局議員。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

2014年1月26日星期日

DSE歷史科 (日本):九一八事變詳情

DSE歷史科 (日本):九一八事變詳情

雖然題目不會直接考問九一八事變的經過,但了解九一八事變的大約過程更有助各考生了解軍國主義及二戰日本的侵略等課題。

背景:
日本一直有侵略中國的意圖,例如1915年簽訂二十一條款,1927年派兵山東等,但在1930年代前由於歐美列強等干預而未能成功。日本終在1931年找到時機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原因:

1.中國東北資源豐富

-當時日本軍國主義者主張大陸政策(先統治中國再統治全世界的思想),而中國東北由於資源豐富,例如礦產量,農地等,日本政府於是決定侵略東北作為侵略中國的第一步。
-日本由於積極擴展軍備,國內的經濟未能提供十足的資源支持軍事發展,日本於是決定侵略中國東北以支持軍備發展。(當時中國東北資源被譽為日本的生命線。)

2.中國統一威脅日本東北利益
-1928年國民黨北伐成功統一中國,由於日本害怕中國統一後會逐漸強大,最後收回日本在東北的利益,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發起九一八事侵略中國東北。

3.有利國際環境
-俄國:俄國一直對中國東北資源也虎視眈眈,但由於1931年蘇俄直著重發展國內經濟,推行首個五年計劃,短期內不打算作出對外侵略的政策,並積極維持和日本之間的友好關係避免發生衝突,減少日本的憂慮。

-歐美列強: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衰退嚴重打擊歐美國內經濟,歐美各列強皆重點推動國內經濟發展,無閒回應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九一八事變的發展:

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以沈陽鐵路被炸毀為原因向中國發動攻擊,中國採取不反抗政府,日本馬上佔領了東北主要地區,及至1932年1月,日軍已奪得整個東北三省。

日本佔領東北後隨即扶植溥儀建立傀儡政權「滿州國」,但滿州國則把國防及官員任命權等重要權力交給日本。

事後,國聯責日本的舉動以及派出李頓調查,(調查指出滿州國是傀儡政府,而且指出日本的軍事行動是有預謀,而非自衛)日本不滿國聯的安排,於是在1933年退出國聯,大肆侵略中國。

從事件中可見日本政權由軍人所掌控,雖然當時的首相十分反對日本出兵中國以及擁立溥儀為傀儡政權,但軍人不加理會,反映出政黨毫無實權,未能控制軍人擴張政策。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sehistoryjohnnymahistory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DSE歷史科 (日本) 日本軍國主義的影響

DSE歷史科 (日本) 日本軍國主義的影響:

1.(政治):導致日本政局動盪

軍人認為當時的內閣政府過於軟弱,未能有效維護日本利益,同時他們亦希望奪權以擴張軍備進行侵略行動,因而在1930年代發生許多刺殺事件,企圖奪權,令日本政局十分動盪。

-例如在1930年日本簽訂倫敦海軍條約後,日本被限制海軍軍事數目,軍國主義者認為內閣政府未能為日本在外交及軍事上爭取權益,於是發動刺殺首相濱口雄幸和若槻禮次郎,但不成功。

-例如在1932年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五一五事件」,首相犬養毅因曾反對成立滿州國而被刺殺,社會漫延著一片恐慌。

-由於軍人在刺殺行動後未得到應有的制裁,以致他們變本加厲,什至在1936年包圍皇宮,發動「二二六事件」,多位官員被殺。

2.(政治):軍人主導日本政壇

-在五一五事件(1932)後,首相職位差不多全由軍人出任。
餘下的少數政黨必須聽命於軍部。

- 二二六事件(1936)後,軍人近乎控制整個政壇,內閣政黨只餘下一/二人。
軍人亦創立先例,規定即使有天皇命令,但如沒有陸軍部同意,內閣也無法組成,直接控制內閣成立以及增加軍人權力。

-1940年「大政翼贊會」成立,正式取締全部政黨
軍部完全控制整個日于政壇發展,例如在1941年東條英機內閣中陸軍大將東條英機以首相身份同時任職陸軍大臣及外務大臣,集政權,軍權及外交決定權於一身。

3.(經濟):經濟發展不平衡

-由於日本政黨在1930年代被軍人所控制,於是大肆擴張軍備及軍事用品。
許多大財閥例如三菱,日產等便跟從政府需求,大量生產軍用產品如軍用車輛,飛機及化學品,令經濟十分依賴軍事以及為軍事發展而服務,發展極不平衡

-1938年,政府把70%財政預算放在軍事發展上,令經濟發展得不到平衡發展(至1944年這筆預算更升至99%)

4.(社會):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失去基本自由及人權:
日本政府於1938年通過「國家總動員法」,日本人民在政府要求下必須從軍,令日本人民失去基本自由及人權。
日本政府亦加強對學校的控制,打壓宣揚自由及人權的老師,加強軍國主義思想的傳播。

-為了應付龐大的軍費開支,日本政府不斷增加稅收及印刷錢幣,令通貨膨脹問題出現,例如1936-1941年間物價上升接近一倍。

-為了應付軍隊的糧食需求,政府強行收購農民的米糧,令農民生活十分困苦。

5.(外交):與西方民主國家關係惡劣

-退出國聯:
在1930年代初日本接連侵略中國東北,例如1931年侵略滿州,1932年成立滿州國等。國聯曾責日本的侵略行為並派出「李頓調查團」調查日本侵略事件,最後日本於1933年退出國聯以表抗議,並加速對中國的侵略,與西方民主國家關係破裂。

-與德國及意大利簽訂條約,例如1936年與德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以及1940年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國」形成。由於西方民主國家對德國及意大利的極權國家侵略行為十分不滿,日本與他們結盟使日本與西方民主國家關係進一步惡化。

6.國家得到短暫光榮,但戰敗後則淪落至被美國佔領七年。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sehistoryjohnnymahistory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DSE歷史科 (日本) 日本二戰後經濟復甦的成果

DSE歷史科 (日本) 日本二戰後經濟復甦的成果:

本章只針對日本二戰後經濟復甦的成果,而不包含其成因。
本章列出大量數據助各考生重點背誦作作答史料。

1945年日本的經濟狀況:
-戰爭完結後大量軍人回流日本導致失業率高企
-受到戰爭的破壞,許多土地,農田皆受到破壞而使經濟受嚴重打擊,例如1945年米產量僅是戰前的三分之二。
-戰爭時的物質損失佔國家總財富四分之一。
-因戰爭而陣亡的士兵及家屬約有一百五十五萬人,令日本失去大量努動力。

盟總時期日本經濟增長(1945-1952):
農業:1950年日本90%農民享有自己土地,專心發展農業。

工業:
-美國認購了日本許多工業產品,使日本工業急速復甦。
例如在1950年代美國認購了25%日本工業產品。
-韓戰在1950年爆發,美軍對軍事用品需求大增,日本把握機會向美國輸出軍事及工業用品,使工業增長。
例如1949年日本外匯儲備只有2億,至1952年已增至11.4億。
-工業增長速度十分急速,1948年工業生產指數只得55,1950年已增至84。

總成果: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946年有17美元,直至1950年已升至132美元,升幅以數倍計算。

後盟總時期日本經濟增長:
-二次大戰後的數十年日本政府規定軍費開支的上限必須在國民生產總值的1%內,使日本政府能將收入用於經濟復甦上。
-1960年代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以11.6%幅度增加。
-1970年代初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已超越西德,僅次於美國成為第二經濟大國。
-1970年代日本國民生產總值比1960年代增加大約4倍。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sehistoryjohnnymahistory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2014年1月25日星期六

DSE歷史科 (日本)日本軍國主義興起的原因及DSE 練習卷建議答案 (Eassy部份) (Q2)

DSE歷史科 日本軍國主義興起的原因:

DSE practice paper Q2:解釋日本軍國主義於1930年代興起的原因。


1) 明治憲法的缺點
-天皇行使權力十分模糊
E.G. 天皇統而不治,不明確表示誰人才是代表天皇的真正意思,於是被極端軍國主義者利用以天皇名義鼓吹軍國主義,例如北一輝等。
1832年被逼任命軍國主義者管治日本。

-給予軍人過大權力軍人擁有統帥獨立權,不受國會及內閣約束,而且軍人亦可以直接參見天皇,內閣的海軍陸軍大臣必須由軍人推薦才可組閣,反映出內閣被軍人控制。

2) 極端主義者積極鼓吹-北一輝編寫了「日本改造法案大綱」,鼓勵以軍隊力量改造國家,對外擴張。
1910年,軍人在各地成立「在鄉軍人協會」,向人民灌輸軍國主義思想。控制人民思想令人民支持日後興起的軍國主義者,使軍國主義者興起時深得民心。

3) 政府內閣過於無能及腐敗

-在任期間未能把握機會削弱軍人的勢力,令軍人有機可乘。例如未有修改法律使內閣可委任海陸軍大臣及外務大臣。使軍人權力不降反升,間接使軍國主義興起。

-貪污腐敗,失去人民支持,例如在1924年出現了15000個違反選舉法的個案,使很多人民失去信心,轉為支持軍國主義。

-軟弱對外政策
E.G. 1919年西方拒絕日本將種族平等加入國聯要求。
1924年美國通過種族法案禁止日本人轉居美國,政府沒有反抗。
1931年國聯責日本918事變的侵略行為,政府沒有反抗。

-未能控制軍人權力政黨內閣不單未能控制軍人,反而十分害怕他們,
例如在1931年軍人在未有事先通知內閣的情況下入侵中國,事後內閣沒有作出任何行動。
1932年在內閣反對下建立滿州國,可見政黨過於軟弱而使軍人勢力擴張。

4) 軍隊為日本帶來國家光榮
1894年甲午戰爭,1905年日俄戰爭的勝利令日本成為世界強國,期後更於1902年簽訂英日同盟,1920年更加入國聯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因此日本人十分希望借由軍事擴張為他們帶來國家光榮,因而支持軍國主義。

5) 經濟大衰退的影響
1929年在經濟大衰退的情況下,日本經濟大受打擊,例如1930年整體貿易出口下跌31.6%,物價下跌30%,生絲出口量下跌50%,超過三百萬人失業。

-日本人一直深信對外擴張可使經濟增長,例如甲午戰爭戰勝後獲得了二億賠款以及中國市場。經濟大衰退因而使日本人轉為支持軍國主義,希望借對外擴張復甦國內經濟。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

DSE歷史科 (日本) 軍國主義的特徵

DSE歷史科 (日本) 軍國主義的特徵:

1.極端民族主義
-軍國主義者認為日本大和民族是優秀民族,理應統治亞洲什至全世界。
-當日本與其他國家發生衝突時主張以武力解決以維護國家尊嚴。
-重視愛國傳統。
-對天皇絕對服從,隨時為國家牲,視國家利益遠高於個人利益。

2.反共產主義
-因共產主義鼓吹階級鬥爭,對於強調天皇權力的軍國主義是互相違反。危害國家團結及破壞日本傳統。

3.鼓吹對外擴張
-鼓吹把宇宙結合起來,置於天皇統治之下。
-因此中國,東南亞成為日本對外擴張的首要目標。

4.鼓吹「大亞細亞」主義
-由於軍國主義者認為日本大和民族是優秀民族,因此理應統治亞洲。於是鼓吹大亞細亞主義,提出日本有義務帶領亞洲其他落後國家與歐美國家對抗,把他們從歐美國家的搾壓下解放出來。
-成為「大東亞共榮圈」的基礎。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sehistoryjohnnymahistory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DSE歷史科 (日本) 日本在20世紀初的狀況:

(日本) 日本在1920年代的狀況:

政治 : 君主立憲制

-眾議院由民選產生,大致體現了民選精神。

-仿傚西方列強實行君主立憲制,約束天皇權力。
-天皇仍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例如規定天皇是「神聖不可侵犯」,控制國會及指揮軍隊的能力。
-首相及所有內閣成員皆必須向天皇負責。
-雖然眾議院由民選產生,但只有極少數的日本人享有投票權,民主程度並不普及化。
-日本國會權力有限,只有議政而沒有決定權。

經濟 : 工業發展成熟

-由於明治維新的成功以及一戰時期歐洲列強對工業需求大增,日本在20世紀初的工業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例如在1903年全國企業已增至8000家。
-而在1925-29年日本工業生產增長高達350指數。

但是,經濟高度集中於少數大財閥,例如三井,三菱,住友及安田等。大大掌控著日本的經濟命脈,發展極不平衡。例如日本五家最大銀行佔有全國存款22.5%

經濟:深受軍事影響

-在19世紀初為了應付戰爭開支,政府曾在日俄戰爭第一年增稅50%,第二年增稅100%。
-經濟發展深受軍事發展的影響,發展極不平衡。例如日本工業在1910年代發展急速由於一戰時期歐洲列強對工業軍用品需求大增,但至1920年代已大大減少,令日本工業增長減慢。

社會:教育普及化

-由於明治維新教育改革的成功,日本在19世紀教育相當普及,例如在20世紀初日本入學率高達97%
-完善中小學教育系統。

社會:只得有限度自由
-反天皇思想被嚴重打壓,例如1925年日本政府通過「治安維持法」打壓一些危害天皇政體的思想,可見日本人亦不享有實則的基本自由及人權。

社會:人民生活困苦
-貧富懸殊問題:
農村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由於經濟繁榮未能惠及他們,許多農民一方面面對通貨膨脹的問題,另一方面面對大財團的搾壓,而且日本年年戰事,大大增加農業稅收,令農民的生活質素大大降低,因此時有農民的騷動,例如1918年米騷動。

工人工時長達17-18小時,且缺乏福利保障。

外交:國際地位高
-日俄戰爭及甲午戰爭勝出使日本聲名大增。
-1900年加入8國聯軍入侵中國。
-1902年英日同盟。
-1919年以戰勝國身份參與巴黎和會。
-1920年日本更成為國聯的常任理事國,可見日本的國際地位十分高。

軍事:主動侵略軍事政策
-日本採取積極軍事擴張政策,例如1900年加入8國聯軍入侵中國,1904,05年爆發日俄戰爭。
-1914年第一次大戰爆發時日本借機入侵中國山東。將德國勢力範圍收歸己有。
-與中國簽訂「廿一條款」,加強對中國的控制。


思考題:(DSE2012  Q3) 到了1920年代末,日本在什麼程度上已現代化?試解釋你的答案。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sehistoryjohnnymahistory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DSE歷史科 (香港) 香港不同階段的經濟發展:

DSE歷史科 (香港) 香港不同階段的經濟發展:

1. 二十世紀初至二戰前:轉口貿易為主

原因:
1.基於香港港闊水深的海港。
2.英國實施自由港政策以及優越的配套,例如大型船廠,九廣鐵路等。
3. 香港因被英國所佔領,因此成為英聯邦國家的貿易伙伴。
4. 而其鄰近中國的優點亦使香港成為當時中國龐大的貿易伙伴。

發展:
香港轉口貿易總額於1950年達到32.6億。
由於香港享有英聯邦特惠稅,能以較低稅率將貨品轉口至英聯邦國家。
轉口貿易帶動其他產業發展,例如銀行及造船業(南北行,金山莊)
由於1937年日軍侵華,香港成為中國對外最重要的門戶,許多軍用貨品經香港轉口至中國。

2. 二戰後至1980年:工業發展為主

原因:
1. 1946-49年中國爆發內戰,許多中國企業家及工人\逃亡到香港,提供了資本及勞動力發展工業。
2. 1950年韓戰爆發,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轉口質易受到打擊,轉為發展工業。
3. 香港人適應能力強。
4. 憑藉轉口貿易的經驗與其他國家建立了經濟關係,有利工業發展及出口至其他國家。

發展:
以發展輕工業例如紡織,製衣,玩具為主。
港英政府成立許多不同政府機構協助工業發展,例如香港工業總會,香港貿易發展局。
港英政府大力發展基建配合工業發展。
1959年香港工業產品出口值佔全港總出口值的70%

3. 1980年至2000年:經濟發展多元化

A: 轉口貿易的復甦:

原因:
1.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中國急速發展成全球最龐大的工業生產國,香港作為中國附近的轉口貿易地區因而受惠不少。

發展:
20世紀80年代末香港轉口貿易什至超越香港產品的出口。
香港轉口貿易總額於1975年只有69.7億。至1980年已急速上升至300.7億。1995年更上升至11124.7億。增長速度十分驚人。

B: 工業發展較前媛慢

原因:
1.中國改革開放後提供大量便宜勞動力,使香港工業兢爭力大減。
2.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減少香港工業出口。

發展:
工業發展轉為重質不重量,務求在質素上取勝。
不少香港工業企業家轉為往中國內地設廠。
香港工業亦開始增加品種,而不再只依賴輕工業為主。
1977年香港政府成立工業多元化委員會,協助工業發展多元化產品。

C: 國際金融商業中心

原因:
1. 香港時區在歐美之間,和美國,英國合成一個許可24小時不停交易的國際金融市場
2. 低稅率政策吸引許多公司在香港開始分公司。
3. 建全法制,交通配套及穩定的政治局面。
4. 香港教育制度普及化,培養了更多商業人才。

發展:
推行自由貿易政策
推行積極不干預政策,配合自由市場發展。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

DSE歷史科 (香港) 二十世紀下半葉華人地位

DSE歷史科 (香港) 二十世紀下半葉華人地位:

二十世紀下半葉華人地位開始上升,至二十世紀末什至與英國人地位相若。
可從數個方面分析:

1.
政治參與權:(包括華人普選權以及華人當選政府官員或議員的權利)

- 地方組織:香港於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始引入代議政制,官員開始逐漸由民選產生,而非全由總督委任。例如1965年市政局民選議員共有十位,佔全部議席40%。而區議會亦於1982年舉行首次普通,產生出三分一直選議員。

- 中央組織:立法局於1985年舉行首次間接選舉,產生出40%議席,在1995年更推行全面民選,由直選產生的議席高達20

- 公務員本地化,委任更多華人成為政府官員,例如1964年有16.3%政務官是華人,1978年增至44.4%。到了90年代更有華人擔任司務政務官等高級職位。在立法會上,華人議員亦逐漸增加,例如1978年增至23名。可見華人地位相對上半葉而言已經提高了許多,什至與外國人平等

2.社會福利

社會福利的增加反映出港英政府重視民生,間接提升了華人地位

1958年成立社會福利署向貧窮人士提供援助
-教育方面,1978年推行九年免費教育,增加香港人教育福利
1971年推出「公共援助計劃
-住屋方面,1972年推行「十年建屋計劃」及1978年的「居者有其屋計劃
-建設許多社會公共設施,例如體育館,泳池,圖書館等

3.社會待遇

1974年宣佈中英文同樣享有同等法律地位,間接承認中文的地位及重要性。
-出街不用帶行街
-山頂地區不再只屬於「歐人區」。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

DSE歷史科 (香港) 二十世紀下半葉英國管治香港的特色

DSE歷史科 (香港) 二十世紀下半葉英國管治香港的特色:

1.(政治)政制民主化

原因:

1.1967暴動某程度上反映港人不滿現有政治體制。
2.1984中英聯合聲明達成港人治港
3.香港經濟發展急速,中產人數急升,他們開始轉而追求較民主的政制。

-地方組織:香港於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始引入代議政制,官員開始逐漸由民選產生,而非全由總督委任。例如1965年市政局民選議員共有十位,佔全部議席40%。而區議會亦於1982年舉行首次普通,產生出三分一直選議員。

-中央組織上,立法局於1985年舉行首次間接選舉,產生出40%議席,在1995年更推行全面民選,由直選產生的議席高達20個。


2.(社會)華人受公平待遇對待

原因:
1. 安撫1967暴動的群眾。
2. 香港經濟發展急速,許多華人變得富裕,令港英政府提高華人地位以爭取他們支持。
3. 爭取香港人民支持以免他們支持共產主義的中國。


E.G. 公務員本地化,委任更多華人成為政府官員,例如1964年有16.3%政務官是華人,1978年增至44.4%。

到了90年代更有華人擔任司務政務官等高級職位。在立法會上,華人議員亦逐漸增加,例如1978年增至23名。

1974年宣佈中英文同樣享有同等法律地位。

3.(經濟)經濟發展多元化

原因:
1. 韓戰爆發令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香港轉口貿易需求大減,轉為發展其他產業。
2. 教育水平提高令商業更為發達。
3. 政府大力配合,例如成立香港工業總會支持發展工業。
4. 改革開放使工業兢爭力大減,轉為發展其他產業。
5. 地利位置優越,時區在歐,美之間,有利發展成國際金融地區。

- 政府積極推動工業發展(例如香港工業總會,香港貿易發展局等)。在1959年香港工業製品已佔全港出口率70%,大大超過了轉口貿易的比率。

- 香港時區在歐美之間,和美國,英國合成一個許可24小時不停交易的國際金融市場以及實施低稅率政策,吸引了許多投資者,令香港成為金融中心。

4.(社會)社會福利充足

原因:
1. 1966,67暴動
2. 香港人口增加,令港英政府開始注重社會福利政策
3. 教育水平提高使香港市民追求更多社會福利。

-1958年成立社會福利署向貧窮人士提供援助。
-教育:1978年推行九年免費教育,增加香港人教育福利。
-1971年推出「公共援助計劃」
-住屋:1972年推行「十年建屋計劃」及1978年的「居者有其屋計劃」
-建設許多社會公共設施,例如體育館,泳池,圖書館等。



 最新網頁升級版: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
 Instagram: dsehistory_johnnyma
 答題技巧補習班: http://www.johnnymadsehistory.com/course